所以,有人才會說,公益投資(Venture Philanthropy)或影響力投資除了追求財務報酬(Financial Return)之外,也兼顧「社會報酬(Social Return)」。而不同的投資價值定位就像光譜一樣,可能包括
財務價值唯一(Financial Only)
財務價值優先(Financial First)
社會價值優先(Impact First)
社會價值唯一(Impact Only)
換句話說,「投資是為了賺錢」不過是眾多價值目標中的一種,卻在當前的財會價值衡量系統之下,被誤以為是天經地義的唯一選擇。
近二十年來,公益投資或影響力投資從歐美社會開始,目前已有歐洲公益投資協會(European Venture Philanthropy Association, EVPA)、全球影響力投資網絡(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 GIIN)、亞洲公益投資網絡(Asian Venture Philanthropy Network, AVPN)等大型國際組織的出現。其中EVPA和GIIN每年更定期發佈國際社會投資的調查報告,讓世人了解,那些「不只為了賺錢」的世界各地投資人到底在做什麼。
我們需要擴張投資報酬的定義,除了財務報酬之外,將環境和社會的報酬也納入其中。也許你會接著問,如果投資不是只為賺錢的話,那財務可以持續嗎?錢會不會有燒光的一天?當今世上有可以合理期待「財務可持續(Financially Sustainable)」的影響力投資嗎?
我們下一篇先看一個國外的案例來看影響力投資人如何評估投資決策,然後我會再回頭從國內的影響力投資案例討論我們在本地的實踐經驗。
作者介紹│楊家彥
留美經濟學博士,曾任職於台灣經濟研究院十餘年,主要研究涵蓋總體經濟、中小企業、知識服務及產業創新等領域,研究報告及產經政策評論均多。基於實踐創造理論更大價值的信念,近年投身台灣影響力投資領域,希望透過跨界、跨域、跨世代方式整合多方力量,投入新經濟探索與社會改善工作,亦為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投資如果不為錢,那還能為什麼?)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