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禮拜《投資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三分鐘帶你搞懂影響力投資的全球趨勢》文中兩位作者說他們為了「環保」與「賺錢」誰比較重要而爭論不休,有趣的地方是,不論哪一個觀點,兩位作者都認為同樣重要。
很多人因此會下結論說,影響力投資就是矯情,但其實你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也常常受困於兩個同樣重要但「狀似」相左的思緒,例如;你現在經濟狀況出了問題,理智上你知道你應該要趕緊去工作;同樣地,你現在身體健康出了大問題,情感上你也必須知道你得休息一段時間。老實說,困擾的確以各種形式突襲我們,使我們晚上睡不著覺。
但是困擾同時也挑戰我們要以新的思維處理問題,因為能使你困在局裡的,就恰恰是你的舊思維,人生如此,商業上當然也是如此。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對環境的責任。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會和國土規劃、區域發展及環境永續,相互結合。產業的佈局和國土的利用,應該拋棄零碎的規畫,和短視近利的眼光。我們必須追求區域的均衡發展,這需要中央來規畫、整合,也需要地方政府充分發揮區域聯合治理的精神。」
這是2016年總統蔡英文於就職典禮上的演說,這令不少人感到鼓舞,但也同時令人困惑,這有可能嗎?
在我看來,正確的問題應該是「我們應該如何做」,因為這時再問有沒有可能,就代表還是停留在舊思維。你想,人們得到癌症的機率越來越高,幾乎每個家庭中都有成員罹患憂鬱症或躁鬱症等身心問題,而空污現在是全球第四大致死原因,氣候變遷讓亞洲國家熱到無法工作,歐美國家凍到屢創高峰,種種現象都警示著,舊有的商業模式是無法永續的,我們需要一個不同的經濟結構的調整才可能逆轉勝及解決環境問題。
因此,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因應而生,其核心內涵強調導入新的商業模式,因為我們知道,即使是資源回收!或從搖籃到搖籃!技術上可以做到的,如技術上可以做到的,如二次料,也未必市場上有其需求,或市場上一定會買單,換言之,如果沒有可行的商業模式,特別是如何讓產品延長生命週期,資源有效循環利用,並且系統性地採取綠色設計等概念的市場誘因,包括污染減量、再利用、再循環,以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永續成長雙贏的目的,循環經濟是不一定會成功的!因此,要實現環境保護和經濟永續成長為雙贏目標,必須從政策誘因,從產業商業模式下手。
一般而言,如何評估一個企業是否實踐循環經濟呢?
我們看到市場上有導入企業的評估方式,這裡試圖給予一個知識框架。
簡單來說,就是由企業(Company)及產品(Products)二種不同層級進行評估。
企業層級的循環率可以是
(廢棄物回收再利用比例+所有產品循環率)/2
如何有效地處理相關資源問題,是企業層級的重點。在國外,我們可以看到早期3M為了處理其廢棄物問題,員工提交了皆近百個點子,最後不但沒有花公司一毛錢,還替公司賺了很多錢,成為循環經濟的典範。因此,一個好的企業表現,在一個好的企業表現,在綠色績效方面,並非單一指標,而是多元指標;也就是我們評估企業在環境永續、生產力、社會貢獻這三方面的表現,如企業是否能用最有效率的能源使用方式來營運、企業是否有從事社會投資(影響力投資)等等,請見下表為評估的子項目及說明。
同樣地,產品層級,循環經濟的指標可以是:
產品循環率=(產品組成循環率 ×產品設計循環率)/2
我們評估其企業在產品製造過程中,技術材料循環、生質材料循環這兩方面的表現,例如企業是否用回收材料製造產品、企業是否運用生質材料於製造流程等等,請見下表為評估的子項目及說明。
循環經濟產業的面向非常廣,而我們只是第一次試圖用這樣的新思維,來檢視臺灣企業目前的進度。這件事才正要開始,距離所有產業都升級成為循環經濟產業,估計會花上一兩個世代的時間,但是這就跟創業一樣,越早開始,就有機會成為產業的領頭羊,制定產業的新遊戲規則,希望你一起加入我們!
作者介紹│溫麗琪
一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經濟學家,研究領域包括環境政策的經濟分析以及WTO相關政府政策,曾榮獲中央社2008年的台灣企管類十大潛力人物獎。目前擔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推動台灣綠色經濟的發展, 為國內綠色經濟的領航者,亦為綠學院綠色帶路人。
共同作者│賴如儀
關心環境議題的觀察者與參與者,目前為綠學院人才發展教練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循環經濟包山包海,公司要如何實踐循環經濟的原則呢?)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