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雨季報到,在中醫角度而言人體的濕氣亦會隨之增多,濕熱的情況除了有機會導致風濕關節痛外,亦可誘發消化道、呼吸道等不同的疾病。而要在雨季下為身體祛濕,到底應從何入手?
脾氣虛弱和濕重人士,雨天容易生病
有些人在雨天特別多愁善感,有些人則會有關節痛。中醫師李翠妍博士指出,「人的健康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天氣轉變也可以引起身體的各種問題。」下雨天,環境變得潮濕,人體濕氣增多,容易誘發疾病或小毛病發作。
脾胃有排走濕氣功能,當濕氣增加,會加重脾胃工作量,容易造成脾胃功能失調,導致體內水濕泛濫。
脾氣虛弱體質又或濕氣重人士,下雨天特別容易生病。由於體內濕氣過多,影響脾胃功能,或本身脾虛,水液代謝偏慢,導致各種「脾虛濕困」的症狀,包括:頭暈頭重、胃脹、腹脹、作嘔、四肢關節重墜、疲倦乏力等。
4招揮別夏日濕氣
1.調整飲食,少喝冰涼甜飲
飲食建議除了注意營養均衡,食材應該以高纖與蛋白質為多,碳水化合物與高脂肪則較少。口味清淡,食用過程中宜細嚼慢嚥,飯後應該靜慮。因此不管坐或行,都要放空,減少接觸影音或電子產品,避免干擾氣血在脾胃的運作。或是可以每天煮點紅豆薏米湯喝,盡量少碰冷飲。
如果想見效更快,推薦可以喝些用芡實、薏仁、紅小豆、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等食材煮成的芡實薏仁茶,不但可以祛濕消腫,還能健脾美白。
2.用中醫「五苓散」趕走濕氣
伍崇弘表示,以豬苓、茯苓、澤瀉、白术與桂枝等五種藥材組合的「五苓散」,有健脾利濕功效,也可以經中醫診斷後服用;此外,足三里、三陰交等穴道按摩,也可以健脾益氣除濕。
3.控制冷氣濕度,洗完頭馬上吹頭髮
建議根據室外溫度來調節室內的冷氣溫度,讓兩者的溫度反差不要太大,必要時可以開電風扇輔助增加室內冷空氣的對流。
另外,夏天洗完頭之後會面臨吹頭髮很熱的問題,伍崇弘指出,如果沒有做到盡快吹頭髮,又一邊吹冷氣,也容易讓濕氣鎖在體內。
4.下半身肌肉訓練運動也有益於除濕氣
運動也是一個主要的除濕方式,運動發汗,讓水從毛孔排除即是排濕的良好管道。現代人如果不能避免冷氣房,可以多運動。
應看重早上7點到11點這段期間,就中醫理論上是脾胃經絡運行的時候,因此早餐是三餐的重點,應該質要好、量要夠。
運動上建議多鍛鍊下半身肌群,加強肌肉收縮,促進氣血循環。由外影響臟腑,來強健脾胃功能,如進行慢跑、單車、游泳等。
由於現在社會工作繁忙,多數上班族下班後沒有足夠時間進行較大的活動,建議可以進行健身運動如深蹲、橋式、棒式等。如果想柔性活動身體,可以選擇瑜伽來進行經絡的展延。
但不管什麼運動或活動,希望都是至少一週三次以上,每次30分鐘,長期實施才能獲得健康效益。
下雨天易胃脹、 手腳紅癢?
消化道疾病:胃口欠佳、口渴但不欲飲、胃脹、嘔吐、腹瀉、大便濕黏
脾胃既是負責水分代謝的系統,同時又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當大自然濕度增加,導致體內濕氣積聚,有機會影響功能,無法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水分而形成濕濁,影響食物的消化速度,造成消化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感冒、咳嗽、痰多
當體內濕氣增加,水分散佈會變慢,影響肺部正常運作,干擾呼吸功能,造成各種呼吸道疾病。
皮膚病:手、腳丘疹水皰痕癢
一般來說,體內多餘的水分會透過皮膚、大小便排出體外; 但當體內濕氣增加,需要透過皮膚排走的水分相對增多,此舉會造成皮膚的負擔,又可出現各種皮膚問題。
情緒病:情緒低落,易有胸悶,精神疲憊
濕氣重會使人感到身體重墜、疲倦乏力、精神甚至心理狀態亦會隨之變差。
婦科病︰白帶量多,有異味,下陰發癢
濕濁積滯於子宮,下陰分泌常會增多,也有機會變得黏稠,出現異味、發癢等等。
其他︰頭面及眼瞼浮腫、四肢關節腫脹重痛、眩暈等
濕氣常會流連在身體關節及間隙等位置,所以空隙較多的身體組織,如眼瞼和關節常會積聚濕氣,形成局部的不適。
祛濕湯水和穴位助調理
如果在雨天復發或出現上述疾病,不妨嘗試祛濕方法,解決根本問題。
祛濕補品︰番薯素湯
功效:健脾、益氣、袪濕
材料:蕃薯3至4個、粟米1至2條、白扁豆20克、熟苡米20克、無花果2個、陳皮一角、約6~7碗水
作法:
1.白扁豆、熟苡米先浸泡約一小時
2.蕃薯及無花果洗淨、切塊
3.所有材料加水煮約1小時
祛濕穴位︰ 水分穴、足三里穴、豐隆穴
1.水分穴:肚臍上1吋
2.足三里血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吋,脛骨前援外1橫指
3.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吋,脛骨前緣外2橫指
避免頭、背和足部弄濕
下雨弄濕身體可大可小,稍一不慎會患上感冒頭痛;中醫著重未病先防,李醫師籲大家要避免頭、背和足部弄濕。
頭部:頭痛
李醫師指,「頭為諸陽之會」,頭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而濕性質陰寒,如果淋濕頭部,陽氣便會減弱,頭部得不到充足的熱能,無法正常運作,於是可能會誘發眩暈及頭痛等。
背部:腰痠背痛
根據經絡學說,身體的背部有一條叫「督脈」的經絡,它是負責陽氣的運輸和散佈,弄濕背部可以令督脈裏的陽氣運行受到干擾,使人感到怕冷及腰痠背痛等。
足部:真菌感染
下雨後弄濕足部,如果沒有即時抹乾,水分停留在鞋子內,在侷促的環境下容易誘發足部真菌感染,造成足部皮膚問題,例如足癬,因此弄濕腳部後謹記抹乾足部!
保暖腰部
「腰為腎之府」,腰部是腎臟居住的地方。確保腎臟功能正常,首先讓腎臟所處的位置安寧而不受干擾,這樣腎臟才能妥善地保存著維持生命所必要的氣血精華,發揮它本身的作用。
淋雨後必做三部曲
1. 即時弄乾或換掉弄濕的衣服鞋襪
否則濕冷黏滯皮膚,會減弱體內的陽氣,容易誘發不同疾病。
2. 發汗祛寒食療︰紅糖薑湯
3. 泡腳祛寒濕:艾葉水泡腳
泡艾葉有祛寒濕、通經絡的作用,並可加強全身血液循環。
做法:加水煮熱艾葉30至40克,水溫約攝氏40度,浸約10至15分鐘
淋雨調理:紅糖薑湯
功效:發汗去寒
材料:生薑10克、紅糖10克、約2碗半水
作法:老薑洗淨後切片,加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煮約10分鐘,再放入紅糖多煮1-2分鐘即可。
日常祛濕小撇步,3種食物要少吃!
1. 平日宜多運動,有助濕氣排出
2. 避免長時間留在冷氣房間,以免積聚寒濕之氣
3. 避免進食油膩、生冷或甜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香港01(原標題:暴雨|雨天濕重誘發勁多病痛 3部位沾濕手尾長 淋雨後必做3件事)梅雨季越睡越累,小心體內累積過多濕氣!中醫師教10招自我檢測,多吃4種食物去濕消腫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