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從戰場上回來,立刻把女人趕回家裡…他道出1950年代美國女性被用過就丟的困境

2018-05-09 10:35

? 人氣

隨著1945年的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場士兵各自回到自己的母國,重回正常的生活。然而,男性在戰爭期間四處征戰,內需工作都由女性一肩扛,任何職場領域,如企業、工廠、醫院、學校都有女性職員的身影,而這些女性在男性回到原先的崗位後該何去何從?

二戰期間,堅強的美國女性體會到自己並不比男性遜色,許多過往男性從事的工作在此期間都由她們接手。然而,早期如同工不同酬等對於女性的不平等依舊持續到二戰後,且人們亦存在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想法,認為女性的歸屬就是家庭,扮演好妻子與母親的角色就是她們的責任,而不是進入職場,因此美國女性在1950年代進入大學就讀的比例只有1.2%。此外,人們認為,男性如今從戰場歸來,女性就該「回歸」家庭,甚至有公司直接在徵才廣告中寫明只徵男性,這讓甫證明自己才能的女性感到伸展開的手腳再度被綁了起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想想論壇提供)
(圖/想想論壇提供)

在當時的價值觀宣傳方面,電視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不斷鼓吹著「男主外,女主內」與「消費帶來快樂」的觀念。1950年代美國的經濟蓬勃發展,買車與買房對一般家庭而言並不困難,而許多新產品亦在此時期問世,例如電動洗碗機、彩色電視,以及信用卡(其更改變了往後人們的消費模式),男性因此被要求成為賺錢機器,必須不斷工作,以滿足家庭成員透過物質生活達到的「快樂」;女性則要負責在丈夫出外打拼回家後,提供一個舒服的家,例如把家裡打掃乾淨、燒一桌好菜,或泡一杯咖啡給他。咖啡品牌麥斯威爾(Maxwell)在當時的電視廣告中就穿插了一句台詞“Be a good little Maxwell House wife. ”這從現代的角度看來簡直不可思議。

此外,當時相當受歡迎的電視影集《奧茲與哈里特歷險記》(The Adventures of Ozzie and Harriet)中也融入了相同的價值觀,是相當典型的範例。此劇的劇情圍繞在尼爾森(Nelson)一家,男主角尼爾森先生是個整天穿西裝打領帶的上班族,而女主角尼爾森太太整天圍著圍裙,沈浸在諸如煮飯與打掃等家務中,家人之間穿插了不少笑料。另一例亦是當時相當受歡迎的電視影集《我愛露西》(I Love Lucy),女主角露西(Lucy)是個相當神經大條的家庭主婦,有著能把一般家務變成災難的能力,笑料想當然是圍繞在她身上。

(圖/The Atlantic)
(圖/The Atlantic)

由此可見,看似和樂與繁榮的美國1950年代其實埋了不少隱藏的衝突,並為往後的年代安了不穩定的因素。自1890年至1985年,美國25至45歲女性的工作比例從15%成長到71%,而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美國已婚婦女工作比例也從26%成長到了67%,其中的關鍵就在1950年代。女性對於性別不平等的抗議聲浪在此期間逐漸增強,而當中推了一把的是,被視為是女性主義聖經的著作,法國作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在1953年被譯成了英文版,種種跡象都為往後1960年代的「性革命」作了預告。

作者介紹|趙崇任

德國特里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生、輔仁大學德語文學碩士,學術研究之餘從事翻譯與寫作。個人網站:andrechao.wordpress.com。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無法伸展手腳的1950年代美國女性)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