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市充斥平行世界的荒謬!到底該不該買賣,專家直言只能靠這兩招自救

2022-05-26 07:50

? 人氣

面對台灣房市的平行世界,如何做出買賣相應的決定,也就兩個方法可以自救。(盧逸峰攝)

面對台灣房市的平行世界,如何做出買賣相應的決定,也就兩個方法可以自救。(盧逸峰攝)

不管歸因於政策或是經濟表現,終究房地產市場的交易是涼了下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買氣一降,連三年前買房的朋友都擔心起來,量較價先行是市場的常態,價格修正是免不了,但希望不要跌破他的買價,同場也抱怨起政府對於不動產的諸多管控,讓他這樣自用客戶也受到影響。

「我記得你沒買房前,是有任何打房政策都說幹得好的人。」話到嘴邊我還是吞了回去。

台灣房市從2003年以來,價格在大趨勢上都呈現上揚,雖然政府打房政策一波接一波,民眾還是無感,甚至於好不容易出現有感修正,很快就反彈,例如2016年房地合一上路或是更早之前的奢侈稅、選擇性信用管制等等,但無論怎麼調控,似乎都沒有出現輿論期待的結果,現有的政策調控工具要和全球性寬鬆資金環境對做,著實並不容易,其中不乏因政策暫時降溫後,卻又報復性反彈,不只官方心累,民間也心死。

會造成這結果原因多元,最近剛好看了兩部有關於「多重宇宙」的電影,似乎某種程度上詮釋台灣房市充斥平行世界的荒謬,以及無人能一窺市場真正全貌的現狀。

(延伸閱讀:無殼蝸牛買不起房,但租金也一直漲!通膨、升息夾殺,專家直呼房租回不去了

沒有從人性出發的政策 最後也會敗在人性

首先,是訊息的多重宇宙。從成交量,委託量,甚至於實際成交價,都可能因統計者所在區域與數據的局限性,產生落差,即便是來自於公部門統計,也會因為時間差或是某些登錄過戶時的謬誤,甚至於定義影響到結果,進而造成判讀差異,進而錯失處理的最佳時機。

其次,是官民認知落差的多重宇宙。政府推出新政策,民間就有應變方法,預售屋比照成屋課徵房地合一,就有業者把交屋時間拉過五年,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操作在過去不知凡幾,沒有從人性出發的政策,最後也會敗在人性。

第三,是既得利益與非既得利益者的多重宇宙。在這近二十年的房價大潮中,隨著貧富差距擴大,有房者和無房者對立態勢明顯,有房者認為房市不死,無房者認為房產終有一天敗亡,彼此都堅信各自信念,最終讓買賣房屋成為意識形態,而無法找到更好的平衡對策。

「老師」不會為你的人生作保 終究得靠自己決定

面對這種態勢,如何做出買賣相應的決定,也就兩個方法可以自救。

其一,量化與質化兼具的社會觀察。參考房地交易狀況外,放貸等金融指標,具有先行意義,多數民眾購屋只會在某一區,在全國統計數據下,區域性更容易有落差,買賣交易不僅是冰冷的數字,第一線買氣與買賣雙方的反饋,更能嗅出山雨欲來的氣息。

其二,打造屬於自己的彈性解決方案。在過去10多年,市場有死多頭,也有死空頭,各自有其支持者,可是必須要提醒的是,老師不會為你的人生作保,最終該不該下手,不應該是某一個多頭或是空頭的大師,做好功課的自己,才是最值得信靠的對象。

至於我那憤慨的朋友,我還是告訴他,北漂多年,就算不買也得租,住的問題先解決不必去糾纏外在變數,人的智識有限,景氣和歷史總會循環,不說守得雲開見月明,至少多了房貸,少了那些豬朋狗友的吆喝和借錢,和亂投資的風險,盤算下來,搞不好是筆更划算的買賣。

畢竟,因漲跌而生的攀比心,會讓人忘記日子是過給自己的,不是過給別人看自己有多英明的。


作者簡介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著有《房市專家教你買一間會賺錢的房子》、《30堂千萬房產課》等書。

責任編輯/林彥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