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 滾動式修正
2020年1月開始指揮中心在記者會上就常常提到政策會「滾動式修正」,指一邊實行政策再一邊根據現況檢討、修正作法,陌生的名詞在網路上引發熱議。
不少人覺得在檢討、修正前面加上「滾動式」非常沒有必要,更有網友認為這根本就是幹話,「打臉自己之前的決策」、「朝令夕改」。也有許多人開始延伸出各種「滾動式XX」的造詞,稱「滾動式」就是「讓幹話瞬間變專業」的好用包裝詞。
NO. 5 類XX
從去年(2021)5月出現「類封城」後,後續就產生了許多以「類」開頭的名詞。像是「類普篩」、「類共存」、「類清零」等等,讓許多人都覺得看到不耐煩,「不要再類XX了!」
有人認為,「類XX」就是想要做什麼又做不到的時候會用的命名方式,「像是類普篩、類火車」。也有許多人開始用「類XX」造出各種有梗名詞,「新北市=類臺北」、「類曲球=滑球」、「小三=類老婆」。
NO. 4 各種O+O
從2019年底到現在的隔離政策,有各種不同的天數組合,3+4、3+7、0+7……這一堆O+O的防疫隔離規定你搞得清楚嗎?隨著疫情不斷變動,相關規定也一直修改,每次都不一樣的數字讓人直呼好複雜,才剛搞楚沒多久又換新制。
網路上常常出現「隔離天數怎麼算」、「3+4、0+7有什麼差別」等問題討論。自從去年爆發「3+11」的爭議後,面對這些「O+O」的政策,也總是免不了有網友們質疑、批評的聲音出現。
NO. 3 微解封
去年(2021)疫情爆發時一度升級為三級警戒,在7月中政府宣布了「微解封」,延長警戒但鬆綁政策,讓不少人紛紛感到困惑,「什麼是微解封」、「微解封跟解封差在哪」、「是不是等於沒解封了」。
許多網友認為,「微解封」的定義模糊不清,讓人無所適從。更人有覺得,表面上規定鬆綁,實際上民眾若想出門遊玩還是會被輿論譴責,根本是一種甩鍋行為,「甩鍋給地方」、「甩鍋式解封」。
NO. 2 超前部署
在2019年12月底疫情剛出現時,政府進行「超前部署」,成功讓臺灣保持本土零確診紀錄,得到各界讚賞。但之後本土疫情爆發,疫苗、快篩、醫療資源等問題造成許多混亂,讓「超前部署」這個詞在許多人眼中逐漸變得諷刺。
很多人開始質疑「到底超前部署了什麼?」有網友認為政府雖然一開始表現不錯,但疫情開始延燒後卻像毫無準備一樣一團混亂,「超前部署」如今已成為網友嘲諷政府的用詞。
NO. 1 校正回歸
「校正回歸」為去年(2021)5月第一波疫情爆發時出現在指揮中心記者會上的新名詞。因為篩檢時間不足,所以在當日補上前一天的確診數另外計算。不過也招來不少網友質疑,這只是政府想讓確診數字看起來少一點而亂發明的用語。
該名詞也在網友的嘲諷下逐漸迷因化,「作業做不完遲交就跟老師說是校正回歸報告」、「年紀22+校正回歸28」、「體重30……校正回歸35」。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0年01月01日至2022年05月23日。
系統觀測上萬個網站頻道,包括各大新聞頻道、社群平台、討論區及部落格等,針對討論『疫情下出現的新名詞』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分析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看更多【新冠肺炎疫情】最新報導:https://bit.ly/3aAQ9d6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網路溫度計(原標題:Covid版世說新語!盤點20大最受網友爭議的新名詞)
責任編輯/邱劭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