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愛因斯坦說過「複利的力量比核彈還大」,因此存退休金時,許多人會關注投資報酬率。但愛因斯坦沒說的是,複利的力量要20年後才會顯現,在那之前,投資報酬率並不是重點,儲蓄率才是決定存夠退休金的關鍵。因此愈早開始存,存的錢愈多,存夠退休金的機會就愈大。
根據富比士 400 大富豪排行榜(Forbes 400),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 1990 年即將度過 60 歲生日時,他的淨值近 40 億美元。30 年後的 2020 年,90 歲的巴菲特淨值高達 700 多億美元(而且是扣除了數百億美元的慈善捐款後)。換言之,巴菲特的淨值有將近 95% 是在他 60 歲以後創造的。
等我們說明完簡單的例子後,再來探討這點。
大部分關於退休的計算,所需輸入的資料相當簡單,只要輸入目前已儲蓄的金額、目標儲蓄額,以及假設的報酬,計算機就會根據上述假設的輸入資料,得出未來值。
用這個方法來判斷退休前要存多少錢,並不周全,因為人生不是一直線的。退休金的計算簡單明瞭,真實世界卻是錯綜複雜。規劃退休時,需要重視的是正確(在預想範圍內),而不是精確(分毫不差),不過,計算數字可以讓你大致了解,你的儲蓄習慣對於創造長期財富的影響。
了解這點後,請看以下典型的退休規畫計算,這是假想某位年輕人的未來展望。假設你在 25 歲開始存錢,目標是 65 歲退休。一開始,你把年薪 40,000 美元的 12% 存起來,每一年增加 3%。
上述假想的退休金計算,到最後會存下多少錢?答案是,起步早加上高儲蓄率,年屆退休時會存下超過 150 萬美元。
由此可知,穩定的二位數儲蓄率,加上不錯的投資報酬和合理的複利,使這個例子的假想主角在年屆退休時,成為百萬富翁。
看到這些數字會使你相信,你的投資報酬占了很大比重,因為四分之三的最終儲蓄額來自複利的投資收益。不過,把上述結果切分成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發現。
以下是 25 歲開始儲蓄,到 35 歲時的情況:
在剛開始那 10 年,你存入退休帳戶的金額,構成餘額的大部分。以下是 45 歲的情況:
要經過 20 年以上,投資收益對餘額的貢獻才會追上儲蓄。
計算退休金時,隱藏著一個看不見的複利,也就是絕大多數的成長,會出現在接近退休年齡、累積起夠多的餘額時。在儲蓄和投資的最後 10 年間,你會看到價值如下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