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平均五分鐘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不斷加快;與台灣處境相似的日本,癌症死亡人數也屢創歷史新高,且在人口高齡化的背景下,數字可能只升不降。然而,在癌症登上健康殺手寶座的同時,卻有一位日本廚師不靠抗癌藥物的治療而頑強存活下來—他正是有著「奇蹟主廚」之稱的神尾哲男。
「惡化到這個地步,你怎麼可能還活著?這種情況下死了也不奇怪。」神尾哲男2003年被驗出前列腺癌末期的時候,醫生曾如此驚訝地回應。被醫生宣告必死無疑後,神尾哲男借重自己的廚師專業,抱持著姑且一試的心情以食療法治病,沒想到這個決定讓他奇蹟似的多活了14年。
由於受到熱愛法國文學哥哥的影響,神尾哲男從學徒時代就偏好歐風的飲食,因為長年沒有食用日式料理,一些對日本人有效的藥物也於他無用。於是,他開始檢視日本飲食的優點,並遵照長壽飲食「糙米蔬食法」來調理身體,兩年後,身體代謝果然變好了,也為自身的健康情況奠下基礎。
儘管長壽飲食有效改善體質,神尾哲男卻對缺乏動物性蛋白的飲食方針產生疑慮,畢竟魚、肉、蛋等食物是維持體力的重要元素。意識到這一點後,他揉合長壽飲食的優點與傳統日本飲食的概念,重新擬定一套個人的「抗癌飲食法」,而後也證明癌細胞的活動在食療法的作用下趨於緩和,甚至和平共存十多年。
親自實踐之後,神尾哲男歸類出以飲食控制癌症的7大原則:
一、食用在地採收的當季食材
「人在那裡生活,就吃哪裡生長的食材,這樣對身體最好。」神尾哲男認為這種說法與「身土不二」的健康飲食精神相呼應。「身土不二」指的是身體(身)與環境(土)的關係密不可分,食用在地生產的當季食材,才能常保健康。
換句話說,人不能在違反自然的狀態下健康生活,如神尾哲男是日本人,所以攝取日本土地上就近採收的食材就是最好的滋補;除此之外,也應食用當季食材製成的料理,如冬天要少吃番茄,卻可以多食用白菜、茼蒿、白色花椰菜等疏食,因為當令新鮮食材的能量,可以提高自然治癒能力。(延伸閱讀:藥補不如食補!配合24節氣,吃對東西身體自然好)
二、食材完整入菜,連皮一起吃
「食材要連皮一起吃」這種「一物全食」的概念不僅是老人家的智慧,也確實能帶來豐富的營養成分。以蔬果來說,常被丟棄的瓜皮、葉片、根、菜心、果實不僅富含膳食纖維,部分更還有提升人體免疫力的的物質,因此應該積極攝取。
如磨蘿蔔泥時,要連皮一起磨,磨製過程中放慢速度,才能將蘿蔔皮與肉之間幫助消化的「澱粉酶」保留下來;蘿蔔葉可以切碎後用鹽醃漬,或當成味噌湯的配料食用;高麗菜心別急著去除,切成薄片可以用來熬湯、燉煮、炒菜;蓮藕的藕節、糙米的米糠也都可以試著留下來入菜。
三、積極攝取溫熱身體的陽性食物
神偉哲男提出「陰陽」理論,強調不論是人還是食材,世間萬物都有陰與陽的性質。陽性的食物能溫暖身體,改善肢體末梢的血液循環,包括「動物性食品、寒冷地區生產的食品、冬季採收的蔬果、根菜類、味道苦澀的東西...等等」都屬於陽性食材。
醫學上已經證明,人的體溫每降低一度,免疫力大約會降低30%,而體溫降至35度以下時,癌細胞會更容易繁殖。其中陰性食物會讓身體變寒,包括植物性的食品、炎熱地區生產的食品、夏季採收的蔬果、砂糖、含有添加物的加工食品、味道辛辣的東西等都屬陰性食材。但就算食材本身屬於陰性,仍可以透過「烹調方式」把它轉化為陽性。
四、嚴禁偏食,營養均衡的雜食最好
嘗試改善飲食的過程中,神尾哲男發現自己越來越重視食材本身的營養,他開始以最單純的心態面對食材、分析如何能最大效率的攝取食材的營養,而非如以前般只揀選符合風味料理的特色食材,而忽略食材的營養價值。
以非洲的野生動物維比喻,捕食者找到食物後,會先食用內臟,因為可以立即從其中攝取延續生命必須的營養素和維生素。而神偉哲男的飲食法也是相同概念,盡可能補充身體需要的養分,因此均衡攝取多種高營養價值的食物、不偏食是重要前提。
五、食用生命力旺盛的蔬菜
過去的蔬菜充滿了生命力,相較之下現代蔬菜的生命力遠不如從前。使用傳統農法的蔬菜成長速度不一、瓜果形狀各異、大小也不平均,雖然外型不夠美觀,卻保有蔬菜的能量和生命力;但現代許多蔬菜卻被人工配種,在利潤優先的思維下,統一尺寸與形狀不僅提升運輸效率,統一熟成速度也能提升產量,最重要的是蔬菜美觀外型符合消費者需求,於是逐漸佔據蔬菜市場。
但由於人工配種的蔬菜有生物上的弱點,必須施以大量肥料才能栽培長大,大量施肥的田地當然會增加蟲害與雜草,只好使用更多的除草劑和殺蟲劑。違反自然規律的蔬菜頻繁施用化學肥料,還會使得土壤中累積過多硝酸鹽,再被消費者吃進體內,轉化為亞硝酸鹽、亞硝胺,具有強烈的致癌作用。因此,如果要食用生命力旺盛的蔬菜,應該選擇以傳統農法栽種的食材,才是對身體最好的選擇。
六、動物性蛋白質是活力來源
我們身體有20%是由蛋白質構成,蛋白質不足會造成免疫力低下,老化速度也會加快。而蛋白質又分為兩種,分別是「植物性蛋白」與「動物性蛋白」,神尾哲男親身實驗只吃「植物性蛋白質」的結果,發現自己常常使不上力或體力不支,才開始增加動物性蛋白攝取。
動物性蛋白比植物性蛋白更容易被人體吸收,這是營養學上已經證明的事實。在挑選肉品時,必須挑選最上等的部位,例如里肌肉、雞胸肉,雞腿的脂肪含量過高、不宜攝取;羊肉對健康很好,因羊脂的溶點較高,在人的體溫下不易溶解,所以不易被人體吸收,這也為什麼常聽人說羊肉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而豬肉、牛肉也可以適量攝取,特別是豬肉富含維生素B群,精心烹調後也能端上桌。
魚類則可以選擇背部呈青色的小魚,魚頭、魚骨、內臟均能食用,符合「一物全食」的概念;比目魚、鯛魚等高級魚類雖然能夠滿足饕客的味蕾,但營養價值卻比不上竹筴魚、沙丁魚、秋刀魚等;而富含鈣質的吻仔魚以能為病體帶來元氣。(延伸閱讀:為什麼鮪魚肉是紅的,鯛魚肉是白的?)
七、食品添加物能少則少
日本認可的食品添加物大約有一千五百多種,包括甜味劑、著色劑、防腐劑、漂白劑、保色劑、光澤劑、黏著劑、抗氧化劑、防黴劑等,主要用於食品的製造、加工、美化外觀或防止腐壞,但我們必須培養正確觀念:食品添加物並不是食品。
這些含有化學成分的添加物,很可能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各種影響。舉例來說,我們在食品標示上常看見的合成著色劑「人工色素」、常作為火腿及明太子保色劑使用的「亞硝酸胺」、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蔗糖素」、「乙醯磺胺酸鉀」等,這些物質都具有致癌爭議,且充滿添加物的食品吃進體內後,已經證實會大幅減少腸內細菌的數目、削弱益菌的活性、讓免疫力隨之降低。
因此,準備新鮮食材,並以簡單烹飪手法調理食材,才能確保將健康、不含添加物的食物吃下肚;挑選食材時也盡量避免基因改造作物與進口食材,更要仔細確認上品後的標示,雖然廠商有義務標示食品添加物的名稱,但還是要靠消費者自行分辨與把關。
有些人罹癌可能是因為飲食作息不正常、或在年輕時耗盡身體資本,但有些人不菸不酒、經常運動、無家族遺傳史,仍然罹患癌症,彷彿只有「運氣不好」能作為註解。雖然我們不能決定癌症會不會找上門,但我們至少可以積極的「預防」,讓自己的生活遠離癌症攻擊。
如果你也開始為自己的健康著想,不妨翻翻《奇蹟食療》這本書,從飲食的環節著手,實踐預防癌症的飲食秘訣,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起責任吧!
本文部份取材自平安文化出版《奇蹟食療》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