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網路上很多人分享前歌手陳美齡的影片「父母不要做的十件事」,我看了覺得很有道理,也分享轉貼在臉書上。但,隔了一天想了想,覺得不能如此一面倒地說好,那畢竟是人家的個案。教養都是個案,我們只能參考而不能拿來當聖旨。
陳美齡娓娓道來的這十件事仍舊是非常好的提醒,只不過教養的環境基礎不同。陳美齡是比較偏日本氣質的媽媽,日本社會對媽媽的要求和台灣社會不太一樣。我雖不曾在日本實地生活過,但從兩地交流的資訊,得知日本社會似乎以全職媽媽居多,媽媽大多留在家裡照顧小孩。這對於需要上班、需要雙薪的台灣父母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差異。況且陳美齡的家庭背景和社經地位也和我們一般人有滿大的差別,想向美齡小姐學習,絕對是高難度目標。
那麼溫柔的母親形象,要怎麼追得上?對台灣媽媽來說,有可能變成另一種壓力。不過陳美齡真誠溫柔的説話模樣,的確打破了我之前曾開過的玩笑——只有生女孩的媽媽才可能溫柔,生男孩的媽媽只有發怒和疲憊。
以下是我針對這十件事的一些想法,歡迎讀者請泡杯咖啡,一起閒聊。
1. 不要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這一點是做父母的人該努力做到的,但這實在非常違逆人性!雖然我很早之前就相當克制自己,但心裡仍不免嘀咕:奇怪了,別人家小孩隨便都那麼乖,我家的怎麼這麼白目啊!到底我這樣教是對還是錯啊?我盡量克制不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做比較,而且絕對不能在孩子面前說出來,說了只會激怒孩子,毫無幫助。
2. 不要用物質獎勵孩子
這部分我家可以輕易做到,因為我兒子很少期待物質的禮物。我兩年前就說要買一支手機給他,他到現在還是拒絕。幫他買衣服穿得好看也不要,幫他買遊戲點數,他回我說現在不需要,以後有需要他自己用壓歲錢買。我以前曾經用貼貼紙、畫星星來鼓勵他,這是比較古典的教養法,用集點換東西作為鼓勵,但我發現這方法對我兒子無效,因為他沒有很「哈」的東西,所以也不會想要集什麼,集到點也無關痛癢。我很高興物質獎勵在我家無效,使我少花很多錢。
3. 不要制訂每天的時刻表
當陳美齡說「做功課也是玩,玩也是學習」的時候,我深深了解這句話的意思。教小孩不能硬教,一定是在遊玩中適當地加入引導,這樣玩那樣玩的時候,孩子就學到了很多該有的觀念和知識。安排小孩刻意學習或是特別去上課,就呆板掉了。不過這部分大概只到國小階段,年紀再長一些,孩子的心智再成長一點,時刻表不見得就是呆板。
4. 不要給孩子報名課外班
這我絕對有做到。但我有做到也不代表什麼,那是因為我的工作能夠讓我準時去接孩子回家,家長的工作型態是孩子有沒有課外班主要的因素。而我應該是那個最慘的吧,我既是全職母親也是全職工作,要賺錢還要帶小孩,焦慮和疲憊都躲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