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喜歡用「拖延戰術」的員工很討人厭嗎?生物學家打臉:這些人掌握了超強生存法則…

2018-07-01 07:00

? 人氣

如果沒有敵人,就可以不必耗費防衛費,但沒有敵人的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因此,察覺敵人的數目,視情況採取自衛的這種平衡感顯得尤為重要。昆蟲在進化的過程中,也巧妙的以此對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本文,就針對生物教會我們的正確生存策略做一番歸納吧。像「員工的往後拖延」,乍看像是停止思考的一種行徑,但其實這並非停止思考,而是「不做決定的智慧」。

讓我們試著在庭院裡種植花草和蔬菜,來觀察長莖上聚集的蚜蟲吧。

蚜蟲可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以一般的方式長大,負責生產的「工人」類型;另一種則是口器變得又尖又硬,俗稱「士兵」的士兵蚜蟲。

因此,只要搖晃有蚜蟲的樹木,就只有士兵會像下雨般掉落。被刺中時,會有刺痛感,所以像鹿之類的動物會留下刺痛的記憶,日後再次要吃這種樹葉時,會躊躇猶豫。對植物來說,士兵蚜蟲的存在,有可能是一種助益。

而有趣的是,士兵蚜蟲在家庭成員中能保有多少數目,這得「視情況而定」。

當時常遭受敵人攻擊時,母親就會產下許多士兵;然而,當不再遭受敵人攻擊時,就不會再產下士兵,蚜蟲母親會希望盡可能將生產士兵的事「往後拖延」。重要的是「事先學會準確察覺潛藏在自己周遭的敵人數目與質量的能力」,這是蚜蟲教會我們的道理。

當人生遭遇瓶頸時,答案就存在於進化生物學中。生物不斷獲得能因應情況改變的能力,其可塑性的基因,肯定就沉睡在同樣身為生物的你我體內。

「不做決定」的智慧

在時機成熟前,先「往後拖延」,是生物的基本原則。

公司也一樣。比起任憑當時的時勢擺布、四處奔波的公司,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只持續專精在一項商品上的公司反而存活了下來。

1907年,有位名叫西尾正左衛門的少年,他以鐵絲將南國的椰子纖維捲成圓球狀販售,做為清洗之用,結果成了熱門商品。這就是有名的棕櫚刷。直到現今仍持續販售的這種棕毛刷,西尾在1915年取得專利。

從那之後,日本電器產品的技術改良成為世界第一,清洗用具也陸續陳列在消費者面前以供選擇,功能不斷提升。

棕毛刷的素材也在戰爭的影響下,從開發當時的椰子纖維改為棕櫚,但外型和功能一直到21紀的現在仍維持不變。因環境劇變而無法應付城市建設的電器產品姑且不談,只要像臉盆、棧板、馬桶的基本模樣沒變,棕櫚刷就會一直延續下來。這種商品在挑剔的消費者挑選的壓力下,依舊沒任何改變。

我深深覺得,這個稀有的成功案例告訴了我們,如果沒改變也沒影響,那大可不必改變。

情況時時在變。有時我們覺得「如果現在不做,之後就沒意義了」,但之後回頭來看,結果會發現「沒做其實也一樣」。情況常會中途改變。不管什麼事,不急著現在馬上做,而是先將問題「擱置一旁」,有時也很重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