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漲價事關民眾滿意度,地方政府不敢輕易喊漲,校園廚房、團膳業者有苦說不出。左支右絀的食材成本,讓營養師開菜單時處處受限,食材選擇越來越少、絞盡心思也無法再有更多變化,真正受影響的還是吃午餐的學童。
基於使用者付費的立場,想要好的校園午餐品質,就應該由家長負起責任,付出相對應的價格、也必須撇除「追求菜道數」的迷思,同時家長也應該要主動了解校園午餐推行的4章1Q等政策,能為孩子帶來什麼樣的益處與限制、需要多少費用的投入。只有親自參與、了解校園午餐的執行困難之處,藉由改善困難點,才有辦法真正提升校園午餐的品質。
選擇的迷思:「輪餐、選餐」能夠讓品質更好?
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陳明信分享:
「讓學生選餐看似民主,有機會讓菜色比較好,但是事實不是如此。」
以選餐這樣機制來供膳,往往容易造成學生挑食,再來廠商為了投其所好,使用較多的加工品、透過炸製、醬燒等重口味調理。
許多學校會同時招標數間團膳業者來供餐,讓學生在就學期間能吃到不同餐食、換換口味,若廠商發生食品中毒時,也不會讓整個學校都受到波及,有分散風險的效果。而團膳業者在互相競爭的情況下,還可能會放出利多加碼、加水果的優待,也因此這樣的供餐方式受不少學校的採用。同時由多家廠商供餐的模式可分為2種,廠商輪流供應餐點的方式為「輪餐」;每週、每個月票選出供應廠商的方式,則稱之為「選餐」。這樣的方式,真的對於午餐的品質與安全,有所幫助嗎?
「學校為了分散風險,同時選3個以上的廠商供應,而廠商為了要維持收益,可能得把原來的供應量拆成多個學校供應,這中間就增加了配送的風險與成本。」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副教授張正明指出,學校為了分散風險與多家廠商配合供膳,反而會增加餐食運輸的風險,若真發生中毒事件也會波及更多學校。而陳明信也表示,選餐不利於業者控制人力、生產與運輸成本。若原先供給50個班級餐點,下個月選餐時突然多出20%的供餐量,這時設備、人力不可能立刻增加來負擔這20%的供餐量,團膳業者唯一能增加的只有製備時間,當「拿時間換空間」,食品安全風險就會提高。若發生食品中毒案件,團膳業者會被立即勒令停業,可以思考當其原本的供餐能力達到萬餐以上時,誰來負責這些學生隔天的餐點,其他業者未必能夠臨時調派如此多的人力。
統鮮美食股份有限公司劉小菁協理則指出,為因應選餐造成的成本變動,原先輪餐可以負擔的菜色為4菜,若換成選餐就只能出3菜。選餐造成業者成本負擔增加,對於學童來說未必是好事。而目前新北市使用選餐模式的學校數,也從原本的95%降低到30%左右。
這些常見的迷思,都必須回歸到「合理」的角度來出發思考,才能夠真正掌握住餐食品質的問題。同時,家長必須深刻體悟,唯有自身的參與與金錢付出,才有可能換得自己的心肝寶貝有優良的餐食,一昧地對廠商要求好處和加碼,或者是吝於使用者付費,都不可能讓校園午餐的品質有提升的效果,只會讓孩子覺得午餐是一種折磨。
採訪/林玉婷、劉宜叡、黃毓棻、高涵
撰文/黃毓棻、劉宜叡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標題:【成本爭議】餐費凍漲又凹加菜?貪小便宜是得利還是害到自己的孩子?)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