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出國念書,我卻想待在台灣。」
「她想生孩子,但是我超討厭小孩。」
「我們對未來的想像完全不同,還能繼續下去嗎?」
情侶陷入熱戀時,兩人無時無刻都想膩在一起,深深確定彼此就是自己在尋找的「對的人」,眼中只看得見對方美好的一面,但當過了熱戀期,兩人開始為大小事爭吵,舉凡生活習慣、穿衣風格到人際關係,此時便進入磨合期,兩人突然發現對方也有缺點,開始學習包容,彼此在爭執與和解中成熟,越來越了解對方,時間一長,認定對方是可以共度一生的人,將進入下個人生階段的兩人,突然又面臨了重重障礙。
我們要的未來不一樣 怎麼辦?
當戀人對未來藍圖的規劃有所落差時,該如何取捨?是其中一人必須放棄與妥協,繼續維持伴侶關係,或是分開讓彼此各自追求理想?
根據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於1943年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在生命過程中會有不同層次的需要,呈現金字塔型,由低至高分別是生理、安全感、愛與歸屬感、尊嚴及自我實現,在陸續達到生理及安全感需求後,我們開始追求愛與歸屬感,找到另一半後,開始希望能在自己的工作或專長有所發揮,得以自我實現。
我不想妥協 他也不想讓步
自我實現的過程中,與另一半的需求衝突時,該怎麼辦呢?
除了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外,伴侶間的溝通相當重要。經歷過磨合的愛情得來不易,既然確定兩人要一起邁向未來,在溝通之前,兩人必須具備「無論如何都要珍惜這段感情」的默契,此外,了解彼此的需求與顧慮也是不可或缺的,面對面溝通,理性分析優缺點,適當的讓步,有助於達成共識,因為最幸福的未來藍圖,是兩人一筆一畫描繪出來的。
伴侶意見分歧的掙扎
暢銷作家尼可拉斯.史派克(Nicholas Sparks)2013年的作品《愛情沒有終點(The Longest Ride)》,描述的就是這樣的故事。一對男女在偶然中相遇並一見鍾情地愛上對方,男主角路克是個曾經得過騎牛比賽冠軍的職業牛仔,而女主角蘇菲亞則是鑽研藝術的大學生,在一起後的兩人漸漸發現彼此嚮往的未來根本沒有交集,直到某一天,他們遇見了一名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老人,聽她說起和已故妻子的動人故事,才又深深被鼓舞,為自己、為對方,也為愛情奮力一搏。
路克和蘇菲亞要如何面對彼此生命中的種種挑戰?
這本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愛情沒有終點(The Longest Ride)》,將於今年4月10日在台灣上映,由《怒海潛將》導演小喬治提曼(George Tillman Jr.)執導,史考特伊斯威特(Scott Eastwood)與布麗特妮羅伯森(Britt Robertson)主演,將讓你對愛情更有信心,勇敢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