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為了生活方便,人們買房或租屋盡可能選擇市中心,或是離大學、醫院、公家機關、車站、戲院、商場、電影院較近的地段。這種偏好和我們現今完全一樣。結果呢,敵機一來,最先轟炸的不是市中心,就是大學、醫院、公家機關、車站、戲院、商場、電影院,好不容易買下的豪宅不是被炸毀,就是被焚毀,運氣再不好些,連小命都得賠進去。
1937年,上海建築學會主編的《建築月刊》第五期刊登了一篇分析報告,按照日軍空襲的偏好程度,為大城市裡的公共建築排了順序:最容易遭到空襲的是火車站,其次是自來水廠,其次是電燈廠和電力廠,再其次是煤氣廠,然後是軍事機關、行政機關和交通機關,然後是學校,然後是醫院,最後是戲院、電影院等娛樂場所。從日軍對上海、蘇州、杭州、無錫等江南城市的轟炸跡象來看,這篇分析報告十分可靠。
假如買房子時遠離水廠、車站、學校、機關等公共建築,是不是就萬事大吉了呢?也不是。第一,市中心的房子不能買,因為市中心人多,變態的日本軍專揀人多的地方扔炸彈;第二,晚上燈火通明的地段不能買,因為日本空軍經常挑夜裡發動空襲,哪兒有亮光它就奔哪兒去。後來大家摸熟了日軍的習慣,尚未淪陷的城市統統施行燈火管制,過了晚上8、9點鐘,一概不准亮燈,正因為這個緣故,抗戰期間什麼都漲價,就是煤油和煤油燈沒漲。第三,高樓層的、有電梯的公寓不能買,因為目標明顯,炸起來方便。非要買的話,也別買最上面那三層,最好買一樓和地下室―日軍炸彈的威力從上而下貫穿房頂可直透三層,所以上面三層都不安全,愈往下愈安全。
日軍轟炸時日一久,再固執的置產者也會清醒過來,原先認定市中心比較優越、繁華地段比較優越、高層公寓比較優越、學校車站醫院商場附近比較優越的人,只要僥倖沒被炸死,都改了主意。到了後來,城郊的房價一般比市區高,地下室的房租一般比地上樓層的公寓貴,往常沒人過問的房子,居然成了最佳避難所。這是抗戰時期房地產界的一大奇觀。
最後再舉個例子。1937年,成都房價最高的地段是市中心的春熙路;到了1938年,春熙路房倒屋塌一片荒涼,成都房價最高的地段變成了位於郊區的牛王廟街。
作者介紹|李開周
一九八○年生,河南開封人,青年學者,《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曾在《新京報》、《中國經營報》、《世界新聞報》、《羊城晚報》、《中國烹飪》和《萬科周刊》等媒體開設專欄。
著有《誰說不能從武俠學化學》、《誰說不能從武俠學物理》、《包公哪有那麼黑》、《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民國房地產戰爭》(原標題:抗戰時期怎樣選房子?)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