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中小校園午餐的品質一直為人詬病,過去有不少媒體報導,菜色不是過生,就是過熟,質感差劣且甚無味道,不但難以下嚥,而且無法確保其營養價值。校園午餐應當勉力做到盡善盡美,卻一再出現美味品質欠佳的問題。到底,我們的校園午餐發生什麼事?
校園午餐製備沿用舊法 菜色生熟失控難入口
對味料理實驗室創辦人洪昭勝在2015年底自行發起「午食對味」計劃,冀望以民間力量改革台灣校園午餐,自2017年起走進校園,迄今已協助10所學校進行烹飪,與廚工交流,並開辦8場座談會,甚至舉辦2場烹飪實作教育訓練課程,推廣米其林餐廳的「分段料理」方式至各個學校,並計劃出版校園午餐食譜,以供全台學校參考。
洪昭勝身兼餐廳老闆和主廚,長期觀察台灣校園午餐不美味的問題,他指出,不論是學校廚房或團膳業者,其菜色普遍淡而無味,烹煮過久導致肉品質感硬韌、蔬菜靡爛不堪,放在像湯水一樣的醬汁上,又或者尚未煮熟,半生半熟的食物根本無法入口。
凡此種種,都是在製備流程上沿用舊法,例如大鍋炒,食物受熱不勻,不是過生就是過熟,無法符合我們對食安、營養和美味的要求。
缺乏人力培訓亦無基礎研究 美味當然無法升級!
洪昭勝認為,政府從未正視校園午餐的重要性,缺乏良好的人力培訓制度,以及針對校園午餐的研究。「製作校園午餐的廚工只有丙級廚師證照,但團膳是另一種餐飲模式,工作難度更高,你不能讓有普通駕照的人去開坦克車,」他續道,「目前台灣缺乏完善的認證及培訓制度,在職廚工進修無門,也沒有新人加入團膳行業。」
除了專業教育欠奉,政府不做基礎研究,至今尚無校園午餐相關的科學實證,不僅未有製作校園午餐的SOP指引,也缺乏合適的食譜。洪昭勝表示,營養師會依照原材料的營養開立菜單,但並非烹飪專業,難以顧及處理食材時營養的流失程度。
洪昭勝指出,國外技術高速發展,烹飪設備會顯示煮食的溫度與時間,反觀台灣,大部份學校的自設廚房一直沒有更新。他補充,民辦民營的「桶餐」模式也容易出現問題,校園午餐在大量製備以至運送過程可能須存放數小時之久,餐膳品質下降實在不足為奇。
廚工培訓事不容緩 烹飪方法亦須大幅革新
那麼,我們該如何解決校園午餐的問題?洪昭勝認為,政府要優化廚工的認證及培訓制度,因為單憑現有的丙級廚師證照,很難保證每位廚工都有能力製作安全、健康又美味的校園午餐,實有建立進修管道之必要。洪昭勝致力推廣的「分段料理」技術,煮熟工序交由機器處理,省卻廚工勞力,亦能縮短出餐時間,而且低溫烹飪可保留食材營養,在不增加成本之下,大幅提升校園午餐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