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爆料公社APP一上架就成為下載冠軍?心理學家解密:人類熱愛八卦,是不想成為邊緣人

2018-06-21 17:16

? 人氣

「人肉搜索」、號召網友群起圍攻到底有什麼意義呢?也許在每個人心中,都有想「當英雄」的一面,想藉由揪出不公不義的人事物來「伸張正義」,但這樣的做法,真的是所謂的正義嗎?像是去年3月轟動社會的「陳姓小模命案」,許多網友未審先判去灌爆嫌疑人梁姓小模的臉書,甚至媒體也跟著大做文章,直到到後來檢調證實她未涉案才驚覺罵錯人了,開始刪留言。也許對一般網友來說只是跟風罵兩句,但當事人所受到的壓力與傷害,豈是刪掉留言就能平復?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成立4年,吸睛台灣十分之一人口

從上述的現象來看,網路爆料已經不再是螢幕裡面的事情,而是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交互影響。現在臉書上對台灣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八卦社團「爆料公社」2014年起家,以分享八卦、新奇事物、公共議題為主要內容,成立四年來光是主社團就有173萬成員,紛絲團有278萬人追蹤,相當台灣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口都在看,再加上其他如「爆廢」、「爆怨」、「爆漿」等十多個功能不同的子社團,也都各有數十萬成員加入,儼然成為在社群上龐大的資訊集散地,傳播速度甚至比一般大眾媒體還快,影響力之大也讓許多新聞從業人員潛伏在社團中尋找消息來源。

(圖/取自iOS、爆料公社APP)
爆料公社APP整合了十多個子社團,可以在上面一次瀏覽。(圖/取自iOS、爆料公社APP)

 

目前網路上常能引起廣大討論、登上媒體版面的爆卦,通常以這三種類型為主:

路見不平型:像是「馬路三寶」、「博愛座爭議」等是許多電視、網路媒體的寵兒,畫面永遠播不膩。

討拍型:常見的有消費糾紛,像是「外食裡有異物」、「網拍詐欺」等等。另外還有感情糾紛,不論是男女朋友吵架、婆媳問題還是抱怨慣老闆,都希望廣網友們能幫忙評評理。

暖聞型:動人的故事不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網路上,往往都能引起廣大的迴響,但後來卻有人會開始「盜圖編故事」,似乎想證明自己的「創作才華」。

其實爆料公社的興起,成為媒體埋伏取得新聞來源的戰場並非偶然,台灣從早期各大BBS站到現在僅存PTT仍有較大影響力,到後來興起的Dcard等等,都一再證明社群網路與大眾媒體的交互影響越來越緊密。那麼,難到其他國家的記者就不抄新聞嗎?當然有,像是美國的Reddit論壇、中國的天涯社區、韓國的DC論壇、日本的5ch等等,都是流量非常大的消息集散地。

人手一機,真的能夠「人人皆記者」嗎?

現在每個人都能夠成為爆料者,透過網路快速傳播,即使不用報紙、電視,也能把訊息送到每個人手上。但眼睛所看到的,就一定是真相嗎?一張照片、一段影片,再加上日新月異的後製技術、傳閱者的加油添醋,到最後流傳的恐怕已經不是原本的真相。

像是去年就有網友在Dcard上PO了幾張妙齡女子穿尿布的照片,並吐露自己高中因為跟著男友拉K,造成現在必須包尿布度日,說自己「每10分鐘就會想尿尿」。驚悚的「吸毒勸世文」造成轟動,媒體也爭相報導,但最後卻爆出該文作者其實是盜圖,照片的主人只是一位中國的「尿布愛好者」,跟毒品根本毫無關係。

(圖/取自網路)
當初這張照片被廣為轉發,但背後的故事其實是編造的。(圖/取自網路)

這類的例子一再地說明,網路爆料就像一把雙面刃,有時能透過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的網友互相交流資訊,讓真相更明白,也不像傳統媒體可能會因為廣告商的壓力而撤下報導。但有時卻也因為一窩蜂的轉貼傳閱,甚至刻意帶風向,讓人無法看清事實的原貌。而「查證」、「平衡報導」仍是媒體在網路時代所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愛看八卦、熱衷爆料不但是人的天性,也隨著網路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在一起。在這個影片、圖片能任意修改,假新聞、亂爆料充斥的世界,如何辨別正確、對自己有用的資訊,似乎成了生在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課題。

責任編輯/陳憶慈

喜歡這篇文章嗎?

潘瑜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