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貴的位子越好?音樂會選位指南:運用「聲音原理」挑位子,享受一場極致藝文饗宴

2022-09-26 16:55

? 人氣

每次聽音樂會的時候,你是否都陷入了挑選位子的糾結當中?有些人會說坐前面一點看得比較清楚,也有人說坐後面一點視野比較開闊。

如果你也想在下回聽音樂會時為自己挑選能夠獲得最佳體驗的「座位」,或許這篇文章能帶你從「聲音原理」聰明挑選一個能好好享受藝文饗宴的座位。

好的,現在你大概知道自己想聽什麼曲子、找到可能合拍的演出者,挑了場次,下一步就是打開售票網站買票了⋯⋯等一下,音樂會的門票和看電影差距甚大,除了價位不是單一價之外,還有二樓、三樓、四樓⋯⋯的差別,中間跟包廂又有什麼不同?到底要坐哪裡才對啊?一定要花掉好幾張「小朋友」才能有最佳音樂會體驗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比起其他表演藝術多以「視覺」做為主要依據,音樂會的選位更加複雜,主因是有「聽覺」這個因素加入,這不但與場館的建築結構與聲響效果有很大的關係,聽覺的「主觀性」也增加了不少難度。每個人對於聲音的敏感度與接受度都不盡相同,因此要如何列出一個「不敗公式」,的確相當困難。 不過相對地,比起「哪個位子最好」,倒不如先來看看「哪個位子不好」。「雷區」的判定,應該不管來到鞋盒式、葡萄園式或是各種變形的音樂廳設計,舉世皆然。

聽懂聲音的原理,避免正前方、背靠牆、屋頂下

要避開音樂廳的雷區,記得這個口訣就可以了「正前方、背靠牆、樓頂下」,以下是個別理由:

正前方

這邊的正前方,是指舞台前方的位子,也就是第 1 排至第 5 排左右。雖然說這是離音樂家最接近的區域,舉手投足、一顰一笑皆清清楚楚,然而以聽覺來說,這裡要避開的理由,也正是「太近」。樂器發出的聲響,其實是從舞台四散出去,人耳聽到的一部分是直接從舞台來的聲音,另一部分則是從音樂廳內部反射來的聲音。在過近的情況下,兩部分聲音無法做出很好的融合,進而會影響聽覺效果,此點在獨奏會或是室內樂演出時,可能尚可接受,但若是編制大的管弦樂團曲目,則會變得相當明顯,聲音會呈現出壓迫感,且容易因為舞台配置的關係造成不平衡。

背靠牆

背靠牆則是與前段提到的反射有關,由於聲音在反射後,需要一定的空間迴散,假設座位背後立刻就是牆壁或反響板等反射物,則會使得迴散空間變小,這時聲音聽起來就會變得較悶,缺乏立體感。

樓頂下

這邊的「樓頂」,並不是說音樂廳最高的屋頂,而是樓與樓之間的「樓頂」。

在比較舊式的音樂廳裡,會有部分座位會與樓上有交疊,因此會有樓頂下空間的產生,此處得要注意這塊區域地板到樓頂的高度,假設僅有 3、4 公尺左右,如同一般住家一層樓的高度的話,得要注意聲音反射會在此悶住,音響效果較差,但若是比較開放,約有至 6 公尺以上的樓頂,就比較不會造成問題。然而,若是對於音樂廳內部不熟悉,還是避開較安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