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攝氏15度,對國人而言,是個春寒料峭的日子。但對南極洲的企鵝來說,卻是史上最熱的一天,位於南極半島北端的阿根廷埃斯佩蘭薩觀測站(Esperanza Base)3月24日測得南極洲史上最高溫紀錄,攝氏15.5度!
由於這份來自南極洲北端的監測數據是否有代表性還存疑,隸屬於聯合國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將召集10位頂尖的氣象與氣候學者設立特別委員會,委員們將檢視相關數據的蒐集、測量程序是否合乎規範、儀器性能的好壞和放置位置是否恰當等項目來判斷數據的精確度。
且不論這項監測數據的代表性,回顧過去5年,全球有46個國家或地區刷新了最高溫紀錄。今年以來除了南極洲,4個月內就有5個國家或地區當日溫度創下歷史新高,包括西非赤道附近的迦納(Ghana)與赤道幾內亞(Equatorial Guinea)、南太平洋的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Wallis and Futuna)與美屬薩摩亞(American Samoa)。
這些紀錄不禁讓人擔心是否是全球的平均氣溫越來約高的徵兆。據資深科普作家、《時代》雜誌記者雷姆尼克(Michael Lemonick)2012年在美國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刊登的文章表示,在1900到2011年間全球氣溫上升了攝氏0.7度,而在南極半島(Antarctic Peninsula)卻上升了攝氏2.8度,因此該地被認為是全世界氣溫變化最劇烈的地方之一。
世界氣象組織首席氣象與極端氣候顧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地理科學教授卡費尼(Randy Carveny)預計在今年秋天公布正式的官方報告。這正趕上了今年12月登場的巴黎氣候高峰會,可望成為促使各國重視氣候暖化現況的指標數據。
今年底的巴黎峰會將制定一份協議,取代《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成為2020年後唯一具備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協議。惟不同於1997年的京都氣候峰會只有已開發國家承諾減排,巴黎峰會擴及開發中國家,要求更多國家實施減排政策。
依據去年秘魯利馬(Lima)氣候峰會所達成的協議,各國應在今年3月31日前制定並提交2020年後的減排貢獻,並對所需的基本資訊做出要求。回應這項要求,美國總統歐巴馬在3月19日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政府各單位以2008年的排放量為基準,在未來10年(到2025年)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
不僅如此,早在去年11月,歐巴馬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象徵兩大經濟強國欲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決心。中國也在今年3月宣布年底關閉北京最後一家煤炭發電廠;歐盟28國則早已承諾將以1990年為基準,到2030年時減排40%。
過去數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基礎下召開的氣候會議都未能交出具強制性的減排承諾,而今年2月的聯合國氣候談判所擬定的《全球氣候協議談判文本》終讓代表全球多個海島國家發言的馬爾地夫(Maldives)談判代表薩瑞爾(Ahmed Sareer)對年底的巴黎峰會寄予厚望。
巴黎氣候峰會時程表
*2015年2月8日至13日:UNFCCC在瑞士日內瓦召開會議,為巴黎協議擬定藍圖。
*2015年第一季:各國提出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期望能讓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攝氏2度(與前工業時期相比)。
*2015年5月:巴黎協議藍圖出爐。
*2015年6月3日至14日:UNFCCC在德國波昂(Bonn)集會。
*2015年下半年:UNFCCC第三輪談判。
*2015年11月1日:秘書處將各國目標匯總為報告。
*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UNFCCC在巴黎近郊的勒布爾熱(Le Bourget)舉行第21次締約方會議(C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