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難脫離「打罵教育」的輪迴?專家道出台灣父母「打了就會記住!」的觀念有多恐怖

2018-07-03 11:22

? 人氣

近幾年,台灣出版界熱門的話題之一,莫過於由《被討厭的勇氣》帶起的阿德勒心理學旋風,以及一波阿德勒研究熱。阿德勒是20世紀初期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和佛洛伊德、榮格被譽為「心理學三巨頭」;他的理論是教育界運用最廣泛的心理學。

教養方式千百種,父母不免困惑自己的方法到底有沒有效。阿德勒提出每個孩子心中有4個渴求(4C),只要掌握4C原則,就能培養出有歸屬感、有能力、有價值感、有勇氣的孩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阿德勒心理學顛覆了很多父母對教養的認知。我們歸納出父母經常遇到的幾個教養迷思,一一加以釐清;並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提供清楚可行的具體做法,例如五種鼓勵(不讚美)的語法等,讓家長可以實際運用。

「你快點起床,不要再賴床了……趕快吃早餐、別再發呆了,上學快遲到了!」「你再不收玩具,我就把它們都丟掉!」「你不要再弄弟弟了喔,我數到3……你沒聽到我說的話嗎?去罰站!」這些情境是否似曾相識?孩子講不聽,每天家裡大的叫、小的哭,爸媽大吼罵小孩,簡直快崩潰。

實驗教育「可能非學校」創辦人「綠豆粉圓爸」趙介亭,曾經是以暴制暴、威脅、恐嚇樣樣來的爸爸,遇到「阿德勒」後,改變了教養方式,迎來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

早年的生命經驗形塑人格特質

阿德勒是何等人物?他是20世紀初期的維也納心理學家,和佛洛伊德、榮格被譽為「心理學三巨頭」。阿德勒的理論是教育界運用最廣泛的心理學,非常重視兒童教育和人格的培養,認為孩子早年的生命經驗會形塑他的生命風格(即人格特質)。

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包括:以民主平等、尊重的態度,了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真正目的,以溫和且堅定的態度,運用鼓勵、自然後果等方法去回應孩子的行為,培養獨立、負責的孩子。

阿德勒心理學顛覆很多父母對教養的認知,讓人不禁想問:「以前我們還不是被打大的,現在也活得好好的啊!」「尊重小孩?難道他犯錯不用教訓嗎?」美國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資深導師姚以婷指出,很多人以為懲罰就是管教、打了才會記住,但「教孩子不是要摧毀他的自信心」,懲罰會給孩子帶來「我輸了、我沒能力、我錯了」的感覺,這與父母想要孩子有自尊、有自信、懂得自愛的結果完全背道而馳。

寶血幼兒園園長何翩翩發現,家長常太快導入條件式或外控式的教養方法,例如只要孩子不聽話,立刻叫他去罰站10分鐘;隨著孩子年紀漸長、處罰加乘,10分鐘變20分鐘、20分鐘再沒用就打下去,再來呢?「處罰只是讓孩子感到害怕而已。」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作者簡.尼爾森(Jane Nelsen)指出,懲罰會帶來4個「R後果」:憎恨(Resentment)、報復(Revenge)、叛逆(Rebellion)、退縮(Retreat)。「大人打小孩,小孩就去打更小的小孩或小動物出氣,不舒服的情緒要找出口宣洩,」姚以婷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