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教育培養出一堆「考試機器」?專家:全因孩子只會「念書」,卻不懂「閱讀」

2018-05-21 07:00

? 人氣

閱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但到底什麼是閱讀?一篇文章、數據或圖表的解讀,可以稱為閱讀嗎?「閱讀是一種看得到的行為,但不代表真正閱讀的內涵,」品學堂創辦人黃國珍指出,以前看孩子有沒有閱讀,就是看他有沒有把書拿起來;現在談閱讀不只是閱讀,而是閱讀的歷程,也就是加進「時間」的條件,看孩子把書拿起來和放下來的過程中,他的頭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沒有發生理解或學習而形成認知的改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黃國珍侃侃談到,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是由片段訊息所構成的,通常是由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來進行「腦補」;也就是說,「人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由我們的頭腦建構出來的」,而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這個世界。

◎視角媒體教育工作坊:從實作培養媒體素養力

隨著網路時代資訊量大增,讀者必須具備媒體識讀,能認識和解讀媒體的訊息。然而,媒體素養不一定有資源配套可以教,端看個別老師和民間團體開設各種相關課程。媒體素養課程經常從實作出發,讓學生了解媒體產製新聞過程,包含新聞如何取捨、判斷以及選擇切入角度,如何篩選組合訊息。

高雄新莊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呂昱達,利用暑假期間開辦「視角」媒體識讀教育工作坊,帶領學生培養「媒體識讀」能力。

先從理論帶入,實際評析新聞。工作坊課程中,學生必須閱讀各大報同一則新聞,撰寫評析報告,比較不同媒體對同一則新聞報導是否有差別,報導中有哪些不符合新聞專業與倫理,需要修正。

素養教學原則1:屬情境脈絡化的學習

課程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生活,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學期第一堂課,就是閱讀一則平面燕麥廣告,其中包含商品圖片,以及幾句文字訴求。由老師提問,讓學生分組討論各種答案。

接著再給予同樣的燕麥廣告其他文本,要學生練習找到相異或相同點,進一步釐清其中脈絡、因果關係,並找找看其中是否有標題與內文無相關的謬誤存在。

素養教學原則2:學生要發展出學習方法及策略

接下來的課堂,是閱讀一篇玉米與基改短文。一段約200字的短文,加上7項論述支持和反對基改的表格,讓各組分點討論每個項目到底在比較什麼;也讓學生練習,閱讀時不要圖表歸圖表、文字歸文字,而要能把兩者結合串聯起來。

課程中,老師利用「切刀」的方式,讓學生練習利用每一個句號,掌握句子主旨,再進一步抓到段落的重點,整合出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素養教學原則3: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

每堂課都是以小組討論方式進行,每個人都會上台發表。授課老師蔡智惠指出:「可以看到學生愈來愈樂於討論,享受課程。」剛開始先請學生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訓練學生發言的膽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