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常是最不受寵、鮮少被投注資源的孩子,在照顧父母的晚年?心理師撕開黑暗的真相

2022-11-02 12:29

? 人氣

就算長期照顧父母的人是自己,但對父母的付出與在乎,有時卻比不過受寵子女偶爾一通電話。(示意圖/取自photoAC)

就算長期照顧父母的人是自己,但對父母的付出與在乎,有時卻比不過受寵子女偶爾一通電話。(示意圖/取自photoAC)

一個家庭的資源有限,通常父母心中總會有傾注資源栽培的孩子,也容易有就算被耽誤也沒關係的孩子,而很多陪在父母身邊的孩子總是不理解的是,那些從小父母想辦法送他讀最好的學校,用最好的東西,出國唸書的手足,為什麼對父母最不上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越被放在心上的孩子,不用付出就能獲得關愛、認可與資源,跟手足吵架的時候容易受到袒護,跟父母吵架時容易被讓步,這些相處的習性,也穩固他的人格特質,讓他形塑一種別人總要為他想,以自己的心情和需求為最重要的考量,而照顧與回饋父母,往往不是他們的第一要務。

許多長期照顧父母的孩子也常有一種無奈,對父母的付出與在乎,總不敵受寵子女偶爾一通電話,無所不在的偏愛,總是喚醒孝子女心中的痛楚,童年那份忽視的傷痕隱隱作痛時,可能孝子女開始跟父母吵架,也可能孝子女對父母更加孝順,他們竭盡所能的付出,有時就為了父母眼眸裡能夠真正看見他們的「愛與認同」

小美有個青少年時期就生病的姊姊,因為生病佔據父母大部分的心力,也剝奪小美獲得一個孩子該有的正常關愛量,小美感覺自己長期生活在既孤獨又吵雜的房子裡,孤獨是因為沒有人真正理解小美,吵雜是姊姊一旦不舒服,父母就容易擔憂、爭吵或必須安撫姊姊,影響小美的課業和睡眠。

自小她的天空籠罩著生病的姊姊,忙碌奔波的父母,還有也希望被照顧的父母,他看在眼裡一邊難過,一邊更覺得自己有義務照顧父母,而小美也因此逐漸失去自己,有時候孝子女的夢想很簡單,就是父母要能快樂,但這樣的父母卻很難真正安享清福。

親子的牽絆是一輩子的,當有時候你感受到牽絆的痛苦,卻有一種不得不的壓迫感時,也許你可以退一步重新看看自己,有時候孝子女的拼命付出,為的是躲避童年被忽略的寂寞感,如果你能夠往回看看那個悲傷的自己,也許你會開始放過那個不斷給出照顧的自己。

文/吳姵瑩 諮商心理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愛心理(原標題:那些待在父母身邊照顧的孝子女,有時是最不受寵的)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