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因為伴侶的情緒波動而接不住嗎?總是想關心對方的情緒,卻又感到筋疲力盡?
又或是,你們的生活步調,有時候會不太相同,一方加班到很晚,希望另一方陪陪自己,另一方卻因為隔天要早起,而需要早點睡覺。在這樣的情況下,彼此之間,可能就會有一些的摩擦。
讀完小妮子的《那些愛情裡,我們所受過的傷》一書之後,我發現了兩個很適合用來溝通的方式,可以為彼此的情緒與想法畫界線,重視對方的感受,同時也重視自己的感受。
「我訊息」三步驟,減少摩擦、增進溝通
有許多溝通書籍都提過「我訊息」,但,到底什麼是我訊息呢?絕對不是所有「以我開頭的訊息」就是我訊息,譬如,「我覺得你怎麼講都聽不懂欸!」就不是一個很好的我訊息,而是指責。
我訊息的溝通三大要素,分別是「客觀事實+我的感受+我的期待」。
我曾經在李崇建老師的《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裡面,聽過客觀事實的詳細陳述。譬如有一個人在路上丟了一個垃圾,很多人可能會說「沒公德心」,有一個人約會遲到了五分鐘,很多人可能會說「沒有時間觀念」,但這些都不是客觀事實。這兩件事情的客觀事實就只是「他在路上丟了一個垃圾」以及「他約會遲到了五分鐘」而已。
以我開頭的客觀事實陳述,應該是長這個樣子的:「我最近加班到比較晚」、「我下周三有一場meeting」、「我明天要五點起床」。接著,搭配出現的是「我的感受」,例如:「我覺得加班好累」、「我很緊張」、「我感覺很想睡覺」。最後,「我的期待」可能是「我希望你能陪我聊聊」、「我想要從你這邊得到一些支持或建議」、「我們今天能不能早點就寢」。
可以發現到的是,三個訊息都是透過「我……」來做開頭的,而這樣的說話方式,比較不容易激起對方的防衛,能夠了解你想說的話。
「非暴力溝通法」,兼顧彼此需求
小妮子在書中提出來的第二個溝通方式,是所謂的非暴力溝通法,這個溝通法有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陳述客觀事實,避免使用評價字眼。
感受:了解自己當下的感受,而非想法、觀點。
需要:了解自己希望被滿足的需求,以及對方想被滿足的需求。
請求:以「非命令」的語氣,請求對方「做」什麼,而非「不要做」什麼
「我發現你最近好像常常跟朋友出去,陪我的時間變少了(觀察),而我感覺到很孤單,好像不被重視了(感受),我覺得希望你多花一點時間陪我,但我也很好奇你發生了什麼事情(需要),我們能一起空出一段期間討論這件事情嗎?也許20分鐘到30分鐘?(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