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孩子把考卷拿回家,就先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為什麼這一題不會?如果應用題一片空白,就問他:「你覺得這個問題在問什麼?」讓孩子有機會自己思考。倘若他仍然回答「不知道」,不妨參考下面的對話:
師:「為什麼你這一題什麼也沒寫?」
生:「因為我不懂。」
師:「是哪個部分不懂?你再看一次題目。」
讓孩子『唸出聲音』。唸一次還不懂就唸三次。通常『唸出聲音』會比默讀更能夠理解
師:「如何?」
生:「感覺似乎懂了。」
師:「所以這一題要算什麼?」
生:「這一題在問姊姊行走的距離。」
雖然對話未必是這樣,也可能到最後孩子依然說:「我還是不懂」,不過重點是「思考」,以及追究「原因」出在哪裡。如此就會明白接下來該做什麼。
3. 日常生活中沒有在做計算練習
學校作業經常出算術練習,這種做法非常正確,小學生每天寫一張計算講義十分重要。是否持續寫一張10分鐘就能結束的講義,光是如此,對於往後算術與數學的感覺將會產生極大的差距。
寫計算講義時,要是覺得尚未充分理解前一學年所學的內容,就要有勇氣回到前一學年重新學習。不懂的部分繼續置之不理,對於下一階段會有顯著的影響。如果不願意去做,就可能陷入「學習=無趣→放棄→去學校玩」的惡性循環。雖然看似繞遠路,可是從「不會的部分」開始才是最快的捷徑。
以上是孩子不會算術的三大原因。最後我再說兩個重點。
1. 如果父母本身討厭算術與數學:就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討厭的態度
父母對算術有排斥感,其實通常會傳染給孩子。雖然不用勉強自己喜歡,不過譬如去買東西時,可以出個計算合計金額的問題、洗澡時可以玩九九乘法的遊戲、用帳本記下零用錢等,藉由每天的行動可以激起對數字的興趣。
2. 如果父母很擅長算術與數學時:當孩子不會算,別嚴厲斥責
要是孩子不會算,他們通常會嚴厲地斥責:「為什麼連這種問題也不會!?」儘管明知不能這樣說,卻還是說出這種話。有時必須恢復理智,不要發洩情緒,冷靜分析原因,「有意識地」朝建設性的方向前進。這時便是父母的修行了。孩子每天都要學習,而父母也要每天學習。這樣日積月累下,孩子進步的笑容,一定也會是父母心中的喜悅。
作者簡介│ 石田勝紀
20歲創業,創設補習班「綠進學院」。34歲擔任擁有120年歷史的東京傳統大型私立中學的常務理事,進行經營改革與教育改革。42歲為了從基本學習「教育學」,進入東京大學研究所攻讀碩士與博士學位。目前透過執筆(東洋經濟ONLINE連載、著作)、演講、媽咪咖啡館,從事教育活動。
本圖經授權轉載自台灣東販《關鍵教養力:教出內心堅強、頭腦聰明的孩子之實踐技巧》
責任編輯/陳憶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