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美國農民的生產力,是中國的22倍!多數國家早已工業化,為何貧富差距反而變大?

2022-11-28 09:40

? 人氣

美國農民的生產力,是中國的22倍。(AP)

美國農民的生產力,是中國的22倍。(AP)

截然不同的因素

這種全球不平等,從表面上看到的是,已開發國家的人均所得比開發中國家高出許多(圖14),於是在教育、醫療、營養和居住方面的支出也多很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圖14:全球2017人均所得(圖/商業周刊)
圖14:全球2017人均所得(圖/商業周刊)

然而為什麼有些國家的人比別國的人收入多很多?這種所得差距部分反映,「勞動生產力」的差別:即世上有些地方,每單位工時生產的商品或服務的價值比其他地方高。以農業勞動生產力為例,各國之間相差很大。2018年美國農民的平均生產力,比衣索匹亞高出將近147倍,比烏干達高出90倍、肯亞77倍、印度46倍、玻利維亞48倍、中國22倍、巴西6倍。可是問題還是一樣,為什麼美國農民的收成遠超過撒哈拉以南非洲、東南亞、南美大部分地區?

答案可想而知:這些差別主要反映著各國使用的耕種和收成技術,以及農民的技能、教育、訓練。比方美國農民使用曳引機、卡車和聯合收割機,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農夫較可能依賴常以牛拉的木犁。何況美國農民受過較好的訓練,又能夠使用基因改造種子、先進肥料及冷凍運輸,這些在開發中世界或許不可行,或許無利可圖。

不過這一連串的近似原因並不能解釋清楚貧富不均的根源。只是帶來更基本的疑問:為什麼某些國家的生產過程得益於更好的工人技能和更先進的技術?

工具不靈光

以往學者研究經濟成長,像是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勞伯.梭羅(Robert Solow),都著重於物質資本的累積對經濟成長的重要性,如簍子、耙子、曳引機和其他機器。

假設有一對夫婦收成的小麥足夠每週烘焙幾十條麵包。有的麵包是家人的食物,吃不完的麵包就拿到村裡市場銷售。他們存夠錢後添購耕犁,於是手上的物質資本增加,收成隨之提高,最終是每週可烘焙的麵包也變多。只要這對夫婦不再多生小孩,他們這次累積的資本(添購耕犁),將有助於增加家中的人均所得。不過這種累積物質資本的影響,受到邊際生產力遞減定律(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ivity)所限制:這對夫婦可用的土地和時間有限,所以第一具耕犁可以增加的產量如果是每週多五條麵包,第二具耕犁可能只會多三條,到第五具可能生產力再也無法更高。

由此分析得出的重要結論是,唯有不斷改善耕犁的效率,才能帶給村民長期收入成長。另外,在較落後的農地上取得新耕犁,比在同樣大小但較先進的農場,可以激起更快的成長,因為這可能是落後農地的第一具犁,卻是先進農地的第三或第四具犁。於是相對落後的農地成長的速度會比先進的快,假以時日,這兩邊的所得差距會縮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