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因患白血病合併多個內臟器官功能衰竭,搶救無效,2022年11月30日12時13分在上海去世,終年96歲。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在11月30日公布了江澤民去世的消息。自不再擔任公職以來,他的健康狀況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屢屢有關於他病重、病危甚至去世的消息傳出,而他每一次公開露面時的狀態也會被媒體及公眾仔細審視。
在10月舉行的中共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江澤民並沒有如過往數屆般露面,當時已再度引起外界關注他的健康狀況。
他生前是除習近平外當今中國最重要的政治人物。1989年鄧小平以他來代替「六四」事件中被迫下台的中共總書記趙紫陽之後,在他治下中共不斷加強對權力的控制,而工程師出身的他也逐漸擁有了左右中國政局的能力。即便他在2004年已卸下官職,但影響力仍絕對不容小覷。
雖然每位中國領袖都有自己的風格,但江澤民絕對是其中獨特的一人。他個性十足,掌握英語、俄語等多門語言,樂於炫耀自己的音樂造詣,也不介意偶爾袒露「真性情」。他曾在訪問美國時自信唱起京劇、彈奏吉他,與知名美國記者用英文「談笑風生」,也曾勃然面斥香港記者「太天真」。
作為中國領導人,他指導中國走過了一系列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變化。在位期間中國從一個落後的國家轉變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同西方的關係也大為改善。
他推動中美關係走出「天安門」鎮壓後的低潮,帶領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深化市場改革,開啟了「中國速度」的經濟騰飛,見證了香港與澳門的主權自西方國家移交至中共政府。
江澤民主要是一位改良者,而非改革者,他的主要目標是通過一系列的經濟改革確保中國共產黨未來的前途。他的批評者認為,他只注重經濟發展,忽視政治改革,且過於注重個人形象。在他任內,他加強了中共政權對軍隊的控制,鐵腕鎮壓法輪功,對台灣立場強硬。
江澤民最近一次在公眾前亮相是在2019年10月中共建政70週年閲兵儀式上,當時他看上去已經有些虛弱。當天在兩人的攙扶下與習近平、胡錦濤一同緩緩走到天安門城樓二層的前排就位。在數十分鐘的活動過程中,他大都戴著墨鏡,坐在為他專門設置的椅子上,與從樓下走過的受閲部隊及遊行群眾幾乎沒有互動。當抬著他的大幅肖像及象徵他政治思想的「三個代表」標語方陣走過時,他也未做任何反應。
這距離他登上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位置正好30年。1989年夏天,中共派出軍隊鎮壓在天安門廣場聚集的請願學生,力主政治改良的時任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因反對鄧小平的指示被迫下台,而當時擔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則被鄧小平選中,一躍成為中國共產黨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
之後的三十年間,他從一個不被外界看好的過渡總書記,一步步逐漸掌握了軍事、政治、人事等各項權力,成為鄧小平逝世後中國最有權力的人。
從工程師到權力之巔
1926年,江澤民出生於中華民國政府管制下的江蘇揚州。13歲時,他的叔父、中共地下黨員江上青遭逢意外去世,膝下無子,江澤民的父親將他過繼給江上青遺孀吳月卿。無獨有偶,1946年,在國民黨與共產黨在中國大陸交戰之際,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的江澤民也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
參加工作後的初期,江澤民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國外生活,曾在莫斯科的一所汽車製造廠受訓,以及在羅馬尼亞從事外交工作。在受到江澤民認可的傳記《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中,作者羅伯特·勞倫斯·庫恩稱,江澤民的國際視野在這一時期開始形成。
在他接任中共中央最高職位之前,他從未有過處理全國事務的經歷。上世紀80年代,江澤民成為中國電子工業部長,隨後升任中共上海市委書記。無論是擔任技術官僚還是主政上海期間,江澤民的工作均未引起過太多注意,他自己也沒有顯露更多在政治野心。在《江澤民傳》中,江澤民好友沈永年透露江曾計劃退休後回到母校上海交大擔任教授職位,回歸學界。
而推動他進入權力中心的,是中共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六四」事件。正當在北京的中國領導人為如何處理學生示威者佔領天安門廣場而商討對策之際,江澤民已經在上海平息了類似的抗議。
他關閉了一家他認為會煽動抗議的報紙,並且在對學生發表講話時用英文背誦(美國前總統)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又譯蓋茨堡演說),令學生們感到驚訝。這種在不動用武力的情況下平息示威的處理手法,給當時的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
「六四」鎮壓後,鄧小平處在中共內部的派系爭鬥中,最終,他選擇同強硬派站在一起,清洗了自由派,並任命江澤民為黨的總書記,事實上確定了他的接班人地位。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據稱,江澤民在接受這項改變他一生的人事安排時,說下了這樣的話。
上任伊始,外界對他的政治生涯前景並不看好。上海的一些人把他稱為「花瓶」,花架子太多,沒實際內容。許多人認為他僅僅是一個過渡性人物。
還有一些中國問題觀察家對他評頭品足,出言刻薄。他的大眼鏡、執拗的性格、以及把褲子幾乎提到胸前的獨特裝束,都成為關注的焦點。許多人試圖把他描繪成一個呆板的官僚。
但是江澤民證明,他們都錯了。
重視經濟改革
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中共黨內派系鬥爭仍未停止。以中共元老陳雲為首的保守派主張走計劃經濟路線,與支持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鄧小平之間一直就中國以後改革開放與經濟建設的路線存在分歧。「局外人」江澤民在兩派之間搖擺不定,甚至一度趨於保守。
他全面改革宣傳機器,向全國人民傳遞出自己的信息,那就是,爭取更大民主的運動將不會得到容忍。
鄧小平此時擔心改革的步子放緩甚至停滯,開始對江澤民的執政方式表示疑慮。1992年,鄧小平南巡中一邊參觀一邊表態,走到珠海召開了一個由兩位軍委副主席參加的軍事會議,會議上,鄧沒談軍事,反而強調「誰不改革,誰就下台」,向江澤民施壓。
感受到這股壓力的江澤民決定全面支持新的經濟改革政策。此後在中國,中央控制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復存在,中國開始實施在政府嚴格控制下的市場經濟改革。
中國政治學者吳強認為,從江澤民政治生涯的記錄來看,他有明顯的「投機主義者」的色彩。他認為,江澤民作為一名技術官僚出身的領導人,並不是中共元老所認為的「自己人」,因此只是在為政權做「守門人」。
1993年,江澤民正式就任中國國家主席,成為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三項最高職務於一身中國領導人。
到1997年2月鄧小平去世時,江澤民已有足夠的時間站穩腳跟,並且在許多重要的崗位上安插了來自上海的親信,其中包括日後成為中國政府總理的朱鎔基與最高官至國家副主席的曾慶紅等人,從而擁有更多政策決定權與主導權。
在江澤民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時,朱鎔基曾擔任上海市長。二人在位時期,經濟改革成為江澤民時代中國最大的成就之一。中國經濟幾乎所有領域都推行改革——改革國企、放鬆匯率管制、放開房地產市場、實施分稅制、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整體上往市場經濟的方向邁了一大步,也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發展速度最高的二十年。
政治遺產薄弱
在坐穩中國最高領導人的位置後,江澤民也開始塑造自己的威信與權威,試圖追隨毛澤東與鄧小平的步伐,建立個人崇拜,確保他在黨內的地位不會受到他人的挑戰與衝擊。
「六四」之後,一些保守派元老在軍隊內保有重要影響力。江澤民毫無軍方背景,但伴隨這些元老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他慢慢掌握了對軍隊的控制。他還提出,禁止部隊人員經商。
他曾強調,「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永遠不變的軍魂,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領導人民軍隊的根本原則和制度」。
與他的前任一樣,他也試圖在意識形態領域提煉出自己的理論思想,作為自己的政治遺產。他進一步發展共產黨的理論,提出「三個代表」思想,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在之後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吳強認為,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思想沒有擺脫他技術官僚的局限性,沒有從理論層面上有突破性的升華提高,作為政治遺產顯得十分薄弱。
與此同時,他也以鐵腕鎮壓國內異議人士,打壓法輪功組織。對台灣持強硬立場,導致第三次台海危機爆發。批評者也認為,他無意推動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使得中共不斷走向專制。
其中,打擊法輪功給他的人權記錄留下了極有爭議的記錄。法輪功為李洪志提出的一種氣功修煉法,於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在中國迅速興起,吸引了數千萬人加入該組織,也逐漸引起中共注意。1996年,中共宣傳機器《光明日報》稱法輪功為「封建迷信」,引發中國各地法輪功學員不滿,他們開始不時針對批評法輪功的機構開始示威抗議。1999年4月,一萬名法輪功成員在北京中南海前舉行和平示威,抗議當局拘捕他們幾名領袖。自此,中國開始大規模鎮壓法輪功活動,將法輪功定性為邪教。官方媒體也將法輪功組織描述為宣揚謬見、誤導群眾及危害社會穩定的組織。但法輪功成員堅稱,他們是個奉公守法的和平組織,通過靜坐和練習氣功強身健體。
法輪功成員眾多,且深入中國社會不同階層,無疑會給十年前剛經歷過「天安門」事件的中共政權感受到威脅。而對法輪功的取締也十分全面,涉及中國各個角落。自1999年至2000年的一年間,有數百萬學員受禁令影響退出組織,超過3萬名法輪功學員遭逮捕。中國當局對法輪功的打壓一直持續到今天。
打開外交局面
江澤民在確保自己國內的穩定地位之後,試圖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且十分樂於利用自己的知識與背景吸引國際社會的注意。
「六四」後,中國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制裁與封鎖,但修復中美關係對於中國改革開放至關重要。
他曾多次提到對美關係的原則,即「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並於在任期間多次訪問美國,促使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深化了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進程。
江澤民時期,中美關係雖也經歷幾次驚險摩擦,但總能平靜收場。
1995年,時任台灣總統李登輝訪問美國,成為台美斷交17年以來首位訪美的台灣最高層官員。作為回應,當年解放軍於台灣海峽連續數月進行軍事演習,發射導彈,引發台海危機,在美國指派兩艘航空母艦通過台灣海峽後,局勢穩定下來。
1999年,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組織轟炸南聯盟的行動中,五顆GPS制導炸彈擊中了中國大使館,導致三人死亡,至少20人受傷,中國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隨後爆發針對美國的大規模示威,當時正值中國凖備加入世貿組織之際,江澤民對這種愛國示威表示支持,但要求各級幹部注意避免出現過激行為,使得局面沒有失控。最終沒有美國人在抗議活動中死亡,雙方的賠償協議使北京得以暫時擱置此事。
在他的一系列出訪中,他憑借強烈的個人風格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1996年對菲律賓進行國事訪問時,在菲律賓總統拉莫斯的遊艇上,兩位領導人共同演唱了貓王的歌曲《溫柔地愛著我》,還伴隨音樂翩翩起舞。
他曾在訪問美國時自信唱起京劇、彈奏吉他,與採訪過鄧小平的美國記者華萊士用英文「談笑風生」。
他也曾罕有地公開發怒。2000年,香港有線電視女記者張寶華在記者會上就行政長官董建華連任問題,問江澤民「中央是否欽點」了,江生氣地斥責了張寶華。指責過程中,江自稱「作為一名長者」,「有必要告訴你們一點人生的經驗」,指責香港記者畢竟「too young(太年輕)」,問來問去的問題都「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太簡單,有時天真)」。
張寶華向BBC中文回憶,看到他表情的一刻,已經知道他是「真的生氣了」。而她認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江澤民是一個「真性情」的領導人。「領導人一般來說他們面對鏡頭要有很端莊的樣子,但是他很真性情,就是你發脾氣的時候是什麼樣子那個時候就是什麼樣子。」
「比起幾代領導人,江澤民的個人色彩特別強,一來是因為他自己的性格,另外一方面是他真的掌權。如果你掌權,說句話都大聲一點,」 張寶華稱。
在習近平時代受網絡追捧
從2002年開始,江澤民開始將權力移交給繼任者胡錦濤。他先是把中共總書記的職位交給胡錦濤,隨後胡錦濤在2003年接任國家主席。
2004年9月,江澤民交出他的最後一個重要職位,也就是掌管軍隊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位。
從此他全面退出核心政治舞台,很少公開露面,但外界普遍認為,即便在胡錦濤時代江澤民仍是幕後操控中國政局的絕對人物。
在習近平時代,伴隨習近平的鐵腕與集權手段不斷加強,年邁的江澤民也愈加低調。但在網絡世界上,他卻成為一個新的文化現象的象徵——「膜蛤文化」。他的粗邊方片大眼睛、腰帶提到肚臍以上、以及大肚腩的外貌特點曾被批評者嘲諷為「蛤蟆」,但在中國年輕人中間,卻引發「膜蛤」現象。這群年輕人自稱「蛤粉」或「魔法師」,他們喜歡轉發江澤民的經典語錄,以及使用他的表情包。
年約30歲的「魔法師」小曾在江澤民在位時年紀尚小,對作為領導人的他沒有太多記憶,但他向BBC中文表示,他之所以會對江澤民感興趣並不是因為對江澤民的喜愛,而是出於對中國現狀的叛逆。「中國後面的領導人形象比較太正了,不苟言笑的。再加上中國後面的文化氛圍趨向更加保守,以前那個文化開放比較的時代已經不再了」。
他認為,江澤民去世後,這種網絡文化並不會消失。「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暫時不會出現第二個網紅領導人了。他就像特朗普一樣,是一個流量明星。但是中國不會再有這種政治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