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而至的通膨和升息酷刑,讓2022年下半年新創圈噤若寒蟬。
不過才一年多前,華爾街掀起一股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狂潮,新創企業紛紛透過SPAC在美上市,其中包括台灣的Gogoro。
為何SPAC這麼紅?
SPAC又稱「借殼上市」,運作方式是先成立一個只有錢、什麼業務都沒有的空白空殼公司,再由這間公司的經理人,物色有潛力的新創公司,併購之後新創公司業務再完全取代原本的空殼公司。
利用這個方法,新創公司可以省去IPO複雜的行政程序、嚴格的財務審查、18個月以上的等待時間,達成快速上市的目的、還能更直接地與市場溝通。
《華爾街日報》原文:SPAC繁榮以清算狂潮告終
SPAC這種上市方法行之有年,但直到前年才開始大受青睞。疫情期間美國政府實行寬鬆政策、大灑熱錢,加上市場波動、投資銀行轉趨保守,讓上市更加困難,加速更多新創企業湧入SPAC管道謀求上市。
根據SPAC Insider統計,2009至2018年,每年SPAC上市公司皆不滿50家,2019年59家,到了2020年變成248家、2021年狂飆至613家,高峰時,SPAC籌資金額甚至佔全部IPO公司的70%。
2020年底SPAC開始火爆,許多非常潮的產業開始上市,例如電動車、衛星發射、飛行交通車等。在人人都想找到下一間特斯拉時,這些產業對於散戶非常有吸引力。社群媒體也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新創的創辦人會在推特上宣布達成怎樣的商業目標、或上新聞宣傳自己事業的潛力,催生了像創投資本家Chamath Palihapitiya這樣的「SPAC之王」,吸引越來越多散戶上車。這些新創上市後股價飆升,2021年SPAC創辦人能賺得的平均回報,是2020年的8倍。
2021年3月,SPAC籌資金額來到360億美元頂峰,但是到了5月,SPAC上市公司量驟減,比三個月前少了125間。
《華爾街日報》分析,如此大的轉折有兩個成因。第一,幾家火紅的電動車公司,被發現實質營運與對外宣稱並不符合。例如英國電動車新創公司Arrival才剛上市一年多,宣稱營收能在三年內從0衝到140億美元,卻在2022年延遲車輛製造、裁員,股價縮水90%。
這些狀況使得SPAC上市公司被美國證管會(SEC)盯上,成為SPAC急轉直下的第二項原因。投資者因恐慌而撤回資金,股價下跌,2021年夏天後,許多公司開始考慮,SPAC或許不是上市的最佳管道。
從2022年3月開始,SEC推行一系列的監管政策,提高資訊揭露的門檻,讓SPAC公司更難籌措資金、完成併購,SEC此舉的目的,正是為了讓SPAC公司更靠近傳統IPO的資訊揭露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