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英鎊和美元的交易是透過大西洋的海底電纜來進行,因此,英鎊和美元的匯率就被稱為「Cable」(原意為電纜)。
話說回來,19世紀歐洲的人口倍增,超過四千萬的歐洲人搭乘移民船或客船大舉移居到世界各地。
1820至1920年的一百年間,歐洲有3,600萬人移居到美國等北美洲各地,超過360萬人移居到阿根廷等南美洲各地,有200萬人移居到澳洲和紐西蘭。非洲和亞洲各地,也有許多來自歐洲的移民。與現在世界的情況相反,當時的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外移的移民潮。
19世紀,種植業在原本用於採集狩獵的廣大土地上,進行大規模開發。像是南北美洲、澳洲、非洲和東南亞等廣大區域,一下子全都變成種植業的天下。
以往優沃的大自然環境,都被開拓成農場和牧場,用來生產糧食供給歐洲各工業都市。
解讀經濟:19世紀末,透過鐵路、蒸汽船、海底電纜、蘇伊士運河,以及美國的橫貫大陸鐵路等運輸工具的發展,使全球急速邁向一體化(19世紀的全球化)。
牛肉成為庶民的食材?
19世紀後半,牛肉成為庶民可以普遍享用的食材。接著,一起來探討這段牛肉成為庶民食材的背景吧。
美國中西部的草原地帶,原本是龐大數量的美洲野牛(buffalo)群,和以狩獵野牛維生的印地安人的生活場所。隨著大量歐洲移民的移入與聯合收割機等機械的使用,這片廣大的土地變成大量生產小麥的大農場,以及用刺鐵網圍起來的肉牛牧場。
這些肉牛會被牛仔(cowboy)驅趕到最近的鐵路車站,再運往芝加哥,之後透過產線作業被宰殺、製成牛肉。
後來,送往芝加哥的肉牛,會先被餵食玉米等飼料,等到肉質變柔軟後才宰殺。1880年代出現了冷凍貨車,使芝加哥的牛肉(肉品)可輸送到紐約、波士頓等都市。
至於海洋運輸方面,1876年,法國工程師查爾斯﹒特利爾(Charles Tellier)首度透過冷凍船「Frigorifique」號(意思是冷凍庫),成功從阿根廷運出冷凍肉品。
於是,阿根廷的牧場主人結合英國的資本,開始經營大量運送冷凍肉品到歐洲的事業。在南美洲從阿根廷延伸到巴西南部,面積長達60萬平方公里的「彭巴草原」,飼養了1,300萬頭以上的肉牛,這些肉牛都是用來直送歐洲市場的肉品。
不久,美國西部的肉牛也不只供應美國本土,也得以冷凍牛肉的形式運往歐洲。牛肉普及的時代正式到來。
以往只有貴族才能夠享用的牛肉,終於成為歐洲民眾能夠普遍食用的主要食材。
解讀經濟:19世紀後半,繼砂糖、棉花之後,「牛肉」成為從新大陸打入歐洲市場的戰略商品。
作者介紹:宮崎正勝
生於一九四二年。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歷史系。曾任都立三田高中、都立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師,及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務。目前在NHK文化中心等機構擔任講師,活躍於史學教育領域。著有《35個影響歷史的關鍵大事》、《圖解世界近現代史》、《餐桌上的世界史》、《中東與伊斯蘭世界史圖解》、《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飲食史》等多部著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二版)》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