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稅流程如何運作
企業可以鑽很多金融漏洞,確保他們在某個國家所賺的錢會出現在避稅天堂。通常企業被課稅的部分就是淨利,因此,他們在高稅率國家把淨利降低,到了避稅天堂再把淨利增加,就可以省下很多稅金。
把營收從某個國家轉到另一個國家的策略,落在所謂「稅基侵蝕與利潤轉移」(base erosion and profit shifting)的範疇內。操作手法聽起來很錯綜複雜,不過大部分並沒有公然違法。
企業把獲利在全球各國轉來轉去,最常利用的手法稱為「轉移訂價」(transfer pricing)。簡單來說,某間公司某個部門付款給同一間公司另一個部門,名目是商品或服務,價格基本上由這間公司自己決定。對於跨國公司而言,通常是由設在某個國家的子公司付款給設在另一個國家的子公司。如今,這種公司內部付款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國際貿易量大約有三分之一是在同一間公司內部。
「轉移訂價」有很多合法用途。如果你是一間跨國柑橘生產公司,在巴西的子公司把十噸柳橙運送到美國,那麼,這批柳橙的貨款與運費,由美國子公司付款給巴西子公司,這是合理的做法。雖然如此,轉移訂價很容易就被濫用。
延伸閱讀:觀點投書:國稅局道高一尺,逃稅者魔高一丈
2019年,美國企業申報的海外所得淨利是5,777億美元,其中將近60%、也就是3,330億美元,是在七個低稅區「賺到」的:愛爾蘭、盧森堡、瑞士、荷蘭、新加坡、百慕達,以及英屬加勒比海群島(包括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土克凱可群島、蒙哲臘);而全部海外所得淨利當中,來自德國、法國、義大利、印度、日本與中國的占比只有7%。
換句話說,美國跨國企業在七個小領土上賺到的錢,比在世界六個最大經濟體賺到的錢還要多九倍。並不是因為百慕達的顧客比中國的顧客多九倍,而是因為「轉移訂價」讓這些公司把淨利轉移到避稅天堂,減少在高稅區的淨利。
為了解釋它的運作方式,讓我們想像一間傳統企業,如何運用類似避稅手法巧妙而合法的做帳。
想像你是一間本地披薩店的外送員,每次送披薩就會得到一筆小費,但是你必須把小費的20%分給披薩店老闆。在披薩店老闆拿到分紅之前,你可以扣掉任何和工作有關的成本。基本上這就是營業所得稅的運作方式,公司賺到的淨利(營收減去成本)有一部分要繳給政府。
你當披薩外送員第一個晚上,拿到的小費總共是25美元,汽油費花了5美元。你立刻就可以拿回汽油費,剩下的20美元是你和老闆分,老闆拿到4 美元(20美元的20%),你拿到剩下的16美元。在這個情況中,你就是那間跨國公司,披薩店老闆就是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