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中時就讀私校,高中就讀公立高中。中部地區有個風氣,就是許多家長會希望小孩國中就讀私中。以台中為例,通常每年的明道、衛道的招生考試都會有數千人報名,有些人更是在小五、六就報名「私中保證班」。我讀的私校那屆國中班上有40人左右,共20班,算下來就有800人以上。
我還記得我曾問過我爸為什麼要讓我去讀私中,他說他常接觸到公立國中的不良少年,不希望我受到他們的影響,希望我到私中較「單純」的環境。
私立學校因為沒有政府補助學雜費,因此這些成本都是轉嫁到家長。以我的國中為例,第一個學期要收七萬,之後每個學期都會收五萬左右,而這些學費進一步篩選了家庭的經濟能力,使得學生都有一些同質性:家庭經濟都不會到很差。
我父母是公務人員,他們因為對學校環境的信仰把我送到私中,而我在班上是屬於經濟比較相對「弱勢」的。我到現在都還記得,那是iPhone X剛出的時候,有些同學已經入手最新的iPhone X。當時有個同學對另一個同學說:你的iPhone X只有64GB,你好窮喔!
在那樣的「耳濡目染」下,我的某些性格與價值觀也有些改變。我還記得我曾經因為要求父母購買當時要價上萬元的筆電,而跟父母冷戰。我上課睡覺,成績也在班排前十,因為其他時間我幾乎都在補習。我很被動,別人叫我讀什麼我才讀。
比較慶幸的是,在會考後,我選擇公立高中,以上的情況有所好轉。高一時,我遇到一位同學:他沒補習,需要幫忙家裡工作。他唯一能靠得是他的時間與課本參考書,他是班上的前三名。
這位同學帶給我很大的震撼,讓我重新審視我的物質需求,使我做了很多改變。而這樣的同學在高中不止一個。他們就像高能粒子,不停互相進行碰撞,並激發出更多火花。
我認為,公立學校最珍貴的,是來自四方的學生,是這樣的「多元性」。這樣的好處是你可以很容易做到「見賢而思齊, 見不賢而內自省」。公立學校像是小社會,而私立學校就像溫室。
私校沒有多元性嗎?當然也是有的,但是學費限制了它的多元性,進一步也許還有不健康的拜金、比較文化跟階級制度,這也是我在國中時體驗到的。
後記
筆者並非教育界人士,只是想把我的一些想法寫出來。這些想法在筆者高中時就已經逐漸成型了。公立比較差嗎?私校比較好嗎?這都可以從很多面向來談。我想沒有什麼比較好比較不好的問題,只有適不適合而已。
這裡推薦幾篇PTT的文章,作者是教師,很明白的點出中部私校的問題,寫的也比我全面。
之後有機會且知識儲量多一點的話,可能會再嘗試寫一些關於中部私校的問題,像是資源集中在少部分學生上、私校老師的教學方式等等。
怕小孩變壞,最好的方式是陪伴關心他,不是丟去私中。
怕小孩考不好,就陪他找到正確的學習方式,不是丟補習班、丟私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 Vocus(原標題:中部的私中風氣)
責任編輯/趙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