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值得玩味的是,校外租屋學生數由91學年度10,064人,至98學年度起開始顯著下滑,104學年度後甚至僅剩4,100人,106學年度更是減到僅有2,730人,不到91學年度的三成。然而對照這些時期的學生總人數,91學年度雖高達28,044人,106學年度剩下25,885人,僅減少了兩千多名學生,不足以說明為何十年內文化校外租屋學生數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動?
也就是說,這份由文化大學提供給教育部的資料正確性有待商榷,即使教育部統計資料註明部分學校資料是估計數,但文化大學校外租屋比例可以由91學年度的35.66%、95學年度的46.22%,自98學年度起劇降,99學年度僅剩26.33%、106學年度甚至只有10.55%。況且如果租屋人數在這十年間內產生如此巨幅的變化,筆者相信應當發生房東競相削價,而不是前述的「全國租金最高、坪數最少」。
換言之,這份統計資料至少在校外租屋人數部分參考價值有限,也可以看到主事者對住宿統計的輕率。很明顯的,學校低估學生向外承租數可以減輕處理學生住宿問題的壓力。可以說,文化學生宿舍長期的供給不足才是真相,透過低估需求,減輕學校的責任。而學校長期漠視學生居住權益,也間接地創造附近居民牟利的空間。
不只是文化大學,國內多數大學宿舍供給明顯不足這個學生與家長都知道的事實,卻無法在官方的統計資料中被充分反應。
*繼續閱讀:宿舍空間狹小又一位難求,唸大學一定要這麼辛苦嗎?從文化「大群館事件」看大學宿舍亂象(下)
作者介紹|李知非
文字工作者,數度進出大專校院,隨年紀漸長,期能如蘧瑗知非反省。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大群館之後:誰來正視學生的居住權益(上))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