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純的世界觀裡,這些都是自然神靈造成的,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祭祀。於是,每逢春季,老百姓就會將上一年保留的火種全部熄滅,吃幾天冷食,再重新取火,做為新一年生活的起點。
總而言之,遠古時代就有了寒食的習俗,而重耳和介之推的一場恩怨,最終將這個習俗定在了寒食節,也就是清明節的前幾天。
到了唐代,基本上是寒食節熄火,清明節重新開火。唐代詩人韋莊寫的一首詩可以為證:「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在唐朝,官方規定:寒食節和清明節一起放四天假。
唐朝的假日非常多,《唐六典.卷二》中對法定假日有非常詳細的記載:
此外,每旬(每十天)各有一天假期,每月晦日(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各有一天假期。
除此之外,還有田假十五天,休假時間是五月。這個時間是春夏之交,農莊、田裡的事情很多,需要官員親自去處理。皇帝大手一揮,去幹農活吧。
還有授衣假十五天,休假時間是農曆九月。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到了九月,天氣逐漸寒冷,家裡的婦女剛剛織完新衣服,到了衣服換季的時候。瞧瞧,老祖宗們輕飄飄地說了一句話:九月天冷,需要加衣服了。於是乎,後世的皇帝秉承老祖宗的意思,特批了十五天授衣假。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對文化的尊重。
「陛下,我們得回家祭祀祖宗啊,有假期沒?」
這個當然要有:春、夏、秋、冬各一次,每次四天。
「哎,我的父母年過七旬,好想回家看看他們啊。」
皇帝表示:你奉行孝道,這是好事啊,朕批了。
如果你的父母遠在三千里之外,每三年給一次三十五天的探親假;如果你的父母遠在五百里之外,每五年給一次十五天的探親假。
你可能會問:三千里,來回得花多少天?
皇帝當然已經幫你考慮到了,三十五天假,不包括路上耽擱的時間。如果你願意,可以一路遊山玩水,悠哉遊哉地回家休個長假。是不是很爽?
你要結婚了,皇帝給你九天婚假。
你的至親要結婚了,皇帝給你五天假期。
如果父母、親戚去世,還可以休喪假,這裡就不細說了。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官員調任是有「裝束假」和「程假」的。
「裝束假」就是收拾行裝的時間,「程假」就是趕路的時間。至於假期長短,根據調動的距離而定。在唐代,如果官員跨區調動,意味著你可以休一段很長的假。去哪裡、見什麼人,全由你自己說了算。
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八月,大詩人劉禹錫從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調到和州(今安徽馬鞍山市和縣),先後遊覽了岷江、洞庭湖、夏口。眼看著就要到目的地了,好朋友崔敦詩給他寫了一封信,說自己剛剛被罷相,在宛陵工作。
劉禹錫二話不說,直接騎著小毛驢繞到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和好友遊山玩水,宴飲了一番。這一次調動,劉禹錫玩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更有趣的是,由於玩得很盡興,劉禹錫還把自己的旅遊見聞寫了下來。
好了,算一下唐朝官員的假期吧,光是法定假日、祭祀假、田假、授衣假就有一四○多天的假。如果趕上自己結婚、職務調動或探親,就能有兩百多天的假期,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啊。
老天爺,用一道神雷把我劈到唐朝做官吧。
調侃歸調侃,唐朝官員有這麼多假期,充分說明兩個問題:對社會倫理的尊重,以及對自然和人性足夠的尊重。
作者介紹|覃宜明
湖北荊州人,中國人民大學碩士,青年歷史作家,天涯論壇高人氣作者。潛心研究隋唐史多年,左手「詼諧幽默」,右手「邏輯講史」。著有《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全六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究竟出版《一日看盡長安花:大唐沉浸式生活體驗》(原標題:休假:上一百天班,休兩百天假)
責任編輯/李艾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