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正30歲開始從跨足銷售,「以前我們農民生死都是瓜販決定」,過去西瓜販售論「顆」、不論重量,農民種得好反而吃虧,因此跳出來自己做,從路邊攤殺西瓜開始慢慢賣起,越賣越多才開始與各地農民合作。
西瓜大王視察花蓮產區,合作農民都是要好的老友
5月中是花蓮西瓜採收季節,王家正連夜驅車趕往花蓮視察。他在花蓮收購的西瓜園,全都集中溪流邊的河床上,分佈在玉里、鳳林和壽豐,合計上看200甲。站在秀姑巒溪旁廣大無垠的河床上,他指著遠方說,「這裡看的到的西瓜園都是我收的。」台灣農地破碎化嚴重,耕種面積大都以「分」來計算,不過,王家正在講西瓜面積的時候,只用「甲」這個單位。
「我12歲就跟著我爸爸來花蓮種西瓜,」王家正表示,五十多年前,花蓮地區的西瓜還不是本地人在種,有7、8成的農民來自屏東佳冬石光見。後來,屏東農民逐漸老化,花蓮在地人也學到相關技術,西瓜產業才慢慢回到花蓮人手上。「這些花蓮農民都是老朋友,我從小就認識他們,收他們的西瓜是雙方互相幫忙、共同獲利。我們每年都會在採收期見面,大家都很要好。」
花蓮西瓜的採收期分別是5月和8月,王家正會在這兩個月密集拜訪花蓮。他開的黑色進口車,沒有西瓜農民不認得,無論車子是行駛在台九線上或彎進縣道193,還是開進河堤旁的產業道路抑或河床碎石路上,王家正都無法一路暢通,因為他總是被農民中途攔截。雙方相見就熱情招呼、互相打氣,有時兩台車就停在路中間,農民常常一手把檳榔和提神飲料往他車內塞,而後兩車再各自揚長而去。
西瓜收入支出金額嚇人,大起大落可能身家歸零
王家正習慣隨身帶把水果刀,每到一片西瓜園,他總是手持利刃四處走動,一邊走一邊巡,選顆西瓜拍拍瓜頭再彈一彈瓜肚,測試聲音無誤,再把西瓜擺正平放,他右手持刀使勁一剖,「唰」一聲、清脆響亮,紅色果肉立現。「你吃吃看,這大西瓜又甜又沙,脆度夠、果肉紮實,實在好!」
「老王賣瓜」看似豪氣干雲。西瓜產季短、單果重,一顆大西瓜就能賣出數百元,一年採收次數多,業內瓜販都自誇:「種鳳梨十甲輸西瓜三甲」,說的是西瓜產業的可觀收入。不過,王家正卻坦言:「一百個賣西瓜的只有一個會賺錢,其他都是賠錢。」
他細數,賣西瓜雖然收入可觀,但因種植面積大,支出同樣嚇人,「一年光是買農藥就花兩千多萬」,價格則是起起落落,一台車的西瓜若晚了三天賣掉,收入可能就差十萬多塊。他就遇過最糟的狀況:一日內身家歸零。
王家正記得很清楚,當時人在東部,台中合作的瓜農卻遭遇大雨導致溪水暴漲,原本要販售的西瓜全被沖走,他緊急從台東搭飛機到台中,發現一顆西瓜都不剩,「可是錢已經給農民了」,近四千萬都泡湯,戶頭或是家裡都沒錢,他將房子拿去貸款,再和朋友借錢,好不容易才東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