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文教義給他的新教信徒帶來巨大的資訊挑戰。為了儘快知道自己是否被選中,新教徒一方面要遵循教義生活、工作,另一方面必須加倍努力發財致富,探求預測自己是否被安排上天堂得永生,同時也必須勤儉節約、優化投資,使自己的財富不斷積累擴大。在1560年出版的《基督教原理》(Institution de la religion chretienne)第三卷第十四章中,喀爾文說道:
「那些富有的人、現在心有慰藉的人、喝得酩酊大醉的人、開懷大笑的人、睡在象牙床榻上的人、財富應有盡有的人,他們的宴會有豎琴、詩琴、鈴鼓伴奏,還有玉液瓊漿,這些人為何要遭詛咒呢?誠然,象牙、黃金和財富皆為上帝的美麗造物,允許甚至是專供人享用的。開懷歡笑、一醉方休、購物置產、奏樂助興、暢飲美酒,在任何地方都不遭禁。這是確實的。但是,一個大富豪,倘若沉湎於尋歡作樂,醉心於及時享樂,並無休止地追求新的享樂,那麼他離健康、正當使用上帝的恩賜就相去甚遠了。」
喀爾文的口號是:讓上帝的所有恩賜都產生效益,包括個人的天賦(即人力資本),但不能濫用上帝的信任。韋伯認為,喀爾文的新教倫理不僅解放了金融,更是激勵信徒發奮努力,追求物質財富的最大化,資本主義精神也因此在新教社會誕生,讓這些國家走在天主教國家前面。
延伸閱讀:中國GDP高,為何貧富差距大!不只是因為人多,跟一場前所未見泡沫經濟危機有關
關於新教國家領先的第四種解釋,乃是基於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和馬丁.路德對自讀《聖經》的主張。早在1516年2月,伊拉斯謨就宣導應結束教會對《聖經》闡釋權的壟斷,他挑戰道:「為何把屬於所有人的共同信仰侷限在少數幾人身上?將教義交由神學家或僧侶等少數人,是不合邏輯的。」「那些想禁止無知者閱讀譯成通俗文本《聖經》的人,我與他們的意見強烈不同⋯⋯我期望所有的女子都能閱讀《聖經》。」前面談到,馬丁.路德在挑戰教廷並開啟宗教改革時,告誡眾人不要聽信教廷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呼籲信眾自己閱讀《聖經》並直接與上帝對話,而不是經過教會這些中間人!那麼,信眾自己怎麼讀《聖經》?這就要求每個人要會讀書識字。因此,由於改革的影響,新教社會的文盲率應該很低,受教育程度應該普遍高。與前文談到的猶太人的經歷一樣,西元70年第二聖殿被摧毀,猶太教被迫要求每人自讀《妥拉》,並因此延伸出每個猶太男孩必須從小讀書的傳統,投資了人力資本。
在新教主張教徒自讀《聖經》之後,天主教會則推出「反宗教改革」(Counter-Reformation)的舉措,包括燒書、禁止獨立思考、打壓科學和科學家,把讀書行為看成對教廷的背叛。這些反應使天主教徒不敢讀書,也不敢自讀《聖經》,甚至不讓子女上學。按照大衛.藍迪斯(DavidS. Landes)教授的評論,正由於南歐社會的反改革舉措,「讓地中海歐洲完全錯過了科學革命的列車」,天主教國家因此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