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節,人們會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以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思念。然而,對於一些不熟悉傳統習俗的年輕人來說,可能會對祭拜程序感到困惑,基本上都是家中長輩再準備供品、看時辰,並遵循長輩說的順序來參拜。不過,相信不少人在掃墓拜拜時,都會看見墳墓旁刻著「后土」的石碑。長輩們通常會叮嚀要先拜后土再拜祖先,不過年輕人對於這個名字,卻不甚了解。
掃墓除了拜祖先為什麼還要拜后土?
在傳統習俗上「后土神」指的是「地母娘娘」,祂是和玉皇大帝同列「四御」的神,在宗教意義上地位極高。不過,墳墓石碑上所「后土」指的是「土地公」,而非常常被稱為「地母娘娘」的后土神。
土地公廟常坐落於鄉村、都市中的風水寶地,在台灣被視為庇佑該區居民的神靈。而在墳墓裡的土地公則負責保護土地和管理墓地,是阻止邪靈入侵的關鍵角色,責任重大。
由於要託土地公的護佑,所以人們在祭拜祖先前會先向土地公表示敬意。也因此掃墓時,人們會先祭拜「后土」,並整理石碑旁的環境後才開始拜祖先。至於燒紙錢的順序也是一樣的,必須先燒給土地公,接著再燒給祖先。
為什麼是由土地公來守護墳墓?
至於為什麼是由土地公來守護墳墓?目前並沒有一致的說法,但比較常見的民間傳說可以追溯到秦朝「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秦朝暴政四處徵招男丁勞役來打造萬里長城,新婚夫妻孟姜女與先生萬喜郎(註1)便因此被分開,孟姜女苦於等不到消息,又擔心先生在北方築城寒風刺骨,因此自行帶著保暖衣物前往北方前往北方,要幫先生添衣。怎料抵達後詢問其他人,才知道先生已死,孟姜女難過的哭倒長城,露出一片屍骨因此她找不到丈夫。
此時土地公化身為一位留著白鬍鬚的老人,看她哭得如此傷心,就要她咬破手指滴血認親,只要血滴得進去骨頭裡,那具屍體就是萬喜郎,只要塞滿稻草並用血餵於屍骨就能長出筋肉,而後復活。聽聞這個方法後,孟姜女迅速找到丈夫的屍骨,並將其填充稻草,一路抱著往山下走並以血養肉,屍骨也逐漸有了起色。
不過將死人復生是違反天條的,土地婆一聽聞這件事,深怕土地公受罰,就跑去和孟姜女說用抱的容易跌倒,恐讓屍骨粉碎無法重生。孟姜女聽聞土地婆建言,起初有些懷疑,土地婆竟然假借土地公之言,說如果我騙了你,土地公會永世替萬喜郎守墓。
孟姜女便改以背行繼續走下山,山路顛簸背行的骨骸都震碎了,無法復活。孟姜女又開始每天哭,哭到驚動玉皇大帝,去世的萬喜郎和玉皇大帝說土地公一家人不該用計毀損我的屍骨,因此玉皇大帝便判土地公必須永遠鎮守墳墓。
不過這個故事有非常多版本,但大致上來說,多半和孟姜女為夫哭倒萬里長城,以及土地公有所關連。
註1: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有諸多加油添醋的內容,也有人認為此故事全屬虛構,對於孟姜女的先生叫什麼名字說法不一,但較常聽聞的有萬喜郎、韓繼郎、萬辛良等。
責任編輯/梁溶珈
【民俗說法不代表本站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請勿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