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縮短雙方距離的問題
請記得,問題分成「封閉式問句」與「開放式問句」兩種。
封閉式問句是類似「你是公務員嗎?」 「你喜歡吃壽司嗎?」對方只能用「是」「不是」或「我不知道」這樣一句話回答。另外,像5W1H那樣,只能以「一萬圓」 「是小孩」等隻字片語回答的問題也包括在內。
另一方面,像是「你對手機有什麼看法?」 「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必須以文章回答的問題,則為開放式問句。
善於問問題的人,會先用對方容易回答的封閉式問句製造出節奏,拉近雙方的距離,再以傳接球的方式營造對話的律動。
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對方,就要使用開放式問句。這時,請慢慢的切換成開放式問句。在引導出對方更深入的回答前,要先製造容易回答的狀況。
然而,不擅長問問題的人很容易劈頭就從「請問你現在對什麼事感到不滿?」 「請告訴我明年的經營主題」這種開放式問句切入。就算你真的很想知道這些,這樣問可能也只會得到「你突然這樣問我,我也答不上來」 「我有必要告訴你嗎」的回答。
對方需要準備,才能回答難以回答的問題。所以請先準備幾個選項,一步一步攻克對方的思考模式。你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問問題,對方的思路會逐漸清晰,才能整理好自己的思緒,對方也會樂見其成。
先習慣封閉式問句,再與朋友進行下一頁的訓練,你的溝通方式將有飛躍式的進步。
① 決定好某個類型,先由一個人想好與那個類型有關的單字。
② 再由另一個人提出問題,被問的人只能回答「是」 「不是」或「我不知道」 。
③ 如果提問的人能在規定時間內猜中那個單字,即為提問的人獲勝。
假設類型是運動,被問的人想到的單字是「劍道」 。
「是球類運動嗎?」→「不是」→「需要使用工具嗎?」→「要」→「是一對一的運動嗎?」→「我不知道(因為也有團體戰) 」→「是日本的武術嗎?」→「是」 。
請以上述的狀態進行訓練。
提問的訣竅在於,要能找出一口氣縮小範圍的尖銳問題(=一針見血的題) 。
以「是球類運動嗎?」的問題為例,根據對方的答案,範圍一下子就縮小了。但如果問對方「是桌球嗎?」就算對方回答「不是」 ,也只能從眾多的答案中消除桌球這個選項。問這種問題幾乎沒有意義。
除此之外,還能從「是奧運的運動項目嗎?」 「是戶外運動嗎?」 「需要競速嗎?」等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運動的屬性。從每一次問答的交鋒中,建立「應該是這個吧?」的假設,如果問不出足以驗證這個假設的問題,就會卡關。
別問沒有意義、模稜兩可的問題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不要提出沒有意義的問題。
都已經將範圍縮小到是使用工具的日本武術了,還問「是西洋劍嗎?」答案肯定「不是」 。這種沒有意義的問題,不只無法消除理智的落差,甚至還會擴大落差。
也不要問模稜兩可的問題。如果要問大小,不要問「大嗎?」而是問「直徑十公分以上嗎?」 「比這張桌子大嗎?」
此外,受歡迎的程度因人而異,屬於主觀判斷,所以問了也是白問。日本人喜愛的運動,不表示其他國家的人就不從事,所以會讓對方搞不清楚你想問什麼。
請先思考對方答不答得出來,再提出問題。
另一方面,也不要問會讓人脫口而出「剛才不是問過了嗎?」的問題。明明已經回答「不是球類運動」了,還問「是手球嗎?」明明已經說過「是室內運動」 ,還問「是短跑嗎?」—這會讓對方覺得你沒有在聽他說話,對你失去信任。
你很驚訝的說:「是嗎!」並且探出身子聽對方說話,卻還問「所以呢……你有兄弟姊妹嗎?」 「……???我剛才不是說我是獨生子嗎!」—就算對方因此認為你記性和理解能力都很差,你也怨不得別人。
由此可知,經過以上的練習,將不會再像無頭蒼蠅似的亂問問題,而是一開始就先建立假設,藉由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修正假設,直到找出正確答案。這麼一來,就能提高問問題的能力。
作者介紹:稻增美佳子
.人力資源學院副社長、經營管理諮商師。她也是商業突破大學研究所經營學教授,負責「企業研究」課程。
.學習院大學心理系畢業後,曾進入富士通擔任系統工程師,並於在職期間留學JAIMS(日美經營研究所)。之後離職、前往美國雷鳥全球管理學院研究所,取得國際經營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後,於1993年參與成立人力資源學院的計畫。
.在提供企業諮詢的同時,也開發Know How Do How的培訓課程。她一邊致力於社會企業,一邊擔任人力資源學院商管書的主要執筆成員。
.她花了18年的時間,以諮商師的身分協助團隊內部利害關係不一致的員工建立良好關係。同時也在網路上活躍,以研究所教授的身分指導看不見的學生,利用英文(筆譯、口譯、對話)串聯起不同的文化,協助身處不同世界的人們與團體建立關係,養成一套獨家的溝通習慣。
.本書是作者第一次公開其身為培訓課程、研討會講師,協助超過七萬人加強溝通技巧的教戰手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樂金文化《超人氣諮商師的低成本溝通術》
責任編輯/郭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