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感會帶來什麼?喪失自信心、患得患失、以偏概全、憂鬱怯懦、性格孤僻,與人交往時往往被孤立……,似乎隨便一件小事,都能輕易地把你送入心靈困境之中,讓你備受苦楚。
自卑心理產生的情況比較複雜,從最本質上說,自卑源於最原始的攻擊性,這種攻擊性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一種生存的本能。攻擊性不僅呈現在行為層面,還呈現在心理層面,即喜歡跟人比較的心理。比較是渴望競爭的結果,而競爭本身即是擊敗他人的渴望,也就是對他人的攻擊渴望。
但自卑者通常會壓抑自己的攻擊性,因為他的假想敵通常總是非常完美或不可戰勝的,他無法戰勝這樣的對手,所以就把攻擊性朝向自己,體會到一種已經戰敗的感覺,自己瞧不起自己。所以,自卑者通常渴望勝利,瞧不起失敗者。如果一個人沒有攻擊性,就不會有比較,也不會感到自卑。瞧不起自己的人就會瞧不起他人,不會欣賞自己的人就不會欣賞別人。
為了搞清楚人們產生自卑背後的心理動機,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教授查理斯S.卡弗(Charles S. Carver) 和隆納.甘尼倫(Ronald J Ganellen) 在《變態心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討論人為什麼會陷入沮喪和自卑。為此,他們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來證明可能導致一個人自卑的三種態度:第一種是試圖達到不可能的標準;第二種是在失敗的例子中對自己要求太苛刻;第三種是過度的以偏概全。
這三種態度都是在一個人不斷失敗而自覺無用時,所表現出來的,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種態度是「以偏概全」。很多經常感到自卑的人,實際上還是能夠勝任自己的本職工作,但往往由於以偏概全,覺得自己毫無可取之處,因此斷送了享受成就的權利。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產生過自卑的想法―「別人做得比我好多了」、「我好像沒有辦法做對任何事」或「我不如別人」,諸如此類,但現實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如果你仔細回憶過去做過的事,就會發現: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糟,甚至有些地方還相當不錯,雖然有些事情確實沒有做好,但如果從宏觀層面來看,你做好的事遠遠多於做得不好的事,但你卻花了太多無謂的時間、精力去注意那些做得不好的事,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E是我朋友中成就最大的人之一。他在自修完國內大學的課程之後,考取了美國一所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學成回國後,他在一所大學裡教書,也頗有一些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都發表了幾篇很有影響力的論文。除此之外,他還成立了一間有名的設計工作室。他的一些平面設計和風格獨特的雕塑,備受業內人士好評。他的作品經常被人購去收藏及展出,他是個很優秀的科學研究人員和極富創作生命力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