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有自信、太自卑都是高憂鬱傾向族群!學者發現「中庸」能讓心理更健康

2019-09-29 09:00

? 人氣

鼓吹自信來迎戰問題,已經證實效用不大,反而會造成自我膨脹,導致心理壓力與人際關係的緊繃。不如練習尋回寧靜的自我。(圖/photo-ac)

鼓吹自信來迎戰問題,已經證實效用不大,反而會造成自我膨脹,導致心理壓力與人際關係的緊繃。不如練習尋回寧靜的自我。(圖/photo-ac)

「正念」研究是什麼

正念 (Mindfulness) 的意思並非正面思考,而是「活在當下、放下執著」。正念源於佛學,但近年來無論西方或東方,都透過科學化的心理學研究,藉由訓練正念,舒緩過度自我膨脹所造成的情緒壓力、緊繃的人際互動。

中研院民族所張仁和藉由心理與行為實驗,來研究如何透過「正念」和「心理位移書寫」緩解過度膨脹的自我,進而達到較佳心理健康。(攝影/張語辰)
中研院民族所張仁和藉由心理與行為實驗,來研究如何透過「正念」和「心理位移書寫」緩解過度膨脹的自我,進而達到較佳心理健康。(攝影/張語辰)

你身邊有沒有這種人?覺得「自己很棒」,但要是多說他幾句,他就翻臉。

明明覺得自己很不錯,為什麼還會耿耿於懷相左的意見、或是眼前不如意的狀況?心理學家們試著釐清這個心理,並找出紓解方法。而這個現象,源自於社會環境對於「自尊」的培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從「提高自尊」到「自我膨脹」

「自尊強化運動」源於美國 1970 年代,一些政府與非政府組織,認為「低自尊」是個人問題的根源,甚至會造成社會問題(註一)。

當時許多心理學者都認為,心理問題與疾患都和低自尊有關。

透過學術界倡導,搭配大眾和公共的種種推廣,例如「早上起床要對著鏡子稱讚自己」,這種激勵自我的方式,就是自尊運動的產物。自尊運動推行地相當成功,其中一個原因歸於人性,因為很少人不喜歡被捧、被說好棒。

自尊運動提倡的正向自我:從認為自己「不完美」,漸漸變成「我很完美」。(資料來源/張仁和提供。圖說重製/張語辰)
自尊運動提倡的正向自我:從認為自己「不完美」,漸漸變成「我很完美」。(資料來源/張仁和提供。圖說重製/張語辰)

然而心理學家開始反思,若自尊一直無限提高,「過高自尊」會造成什麼情況?

1996 年心理學家 Baumeister 團隊以「高自尊的黑暗面 (The dark side of high self-esteem)」來描述其負面影響:擁有高自尊的人,與「具有偏見」、「具有攻擊性」的特質高度相關(註二)。

「我們研究發現,廣泛地宣導提高自尊,對於增進自我表現並沒有用處。」Baumeister 團隊於 2003 年進一步指出。

透過這部分一系列的研究也發現,高自尊的人,通常會認為自己很好看、很聰明、人緣很好,但若請旁人來評估這位受試者的外貌、聰明程度、以及人際關係,會發現其實沒有關聯(註三)。擁有高度自尊的人,宛如套用了美圖秀秀的濾鏡在觀看自己的人生。

當人們對自己越來越自戀,也對別人越來越不信任。(資料來源/Twenge et al., 2008, JP、Twenge et al., 2014, Psy Sci。圖說重製/張語辰)
當人們對自己越來越自戀,也對別人越來越不信任。(資料來源/Twenge et al., 2008, JP、Twenge et al., 2014, Psy Sci。圖說重製/張語辰)

根據上面這張圖表,可以看見在美國社會中,隨著時代演進,自戀傾向也愈來愈高。另一方面,當人們過於著重自我、執著於自我時,對於別人的信任程度也大幅下降。你不相信我、我也質疑你,社交關係將變得緊繃脆弱,若人不和,許多難題也接踵而至。

在自我膨脹與自卑之間,尋找平衡

自我膨脹不好,自我貶抑也不好,那居中的「剛剛好」比較好嗎?

為了探究「過度自尊」與「自卑」之間,是否存在比較好的中間值,Young-Hoon Kim 和 Chi-Yue Chiu 兩位教授作了一個實驗(註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