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人際關係的邊界不清,往往意味著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你需要我説明,我放下自己的事情,來幫助你,就像是支持自己,這是我應該做的,而反過來,當我需要的時候,你也要這樣為我做到,否則你就是冷漠的。這就好像很多父母替孩子做決定,告訴孩子說「我是為你好,你聽我的就對了」,上什麼學校、做什麼工作,我替你決定就好了,我會為你計畫好,去讀好的學校,去做有前途的工作,你以後生活富裕、吃穿不愁,聽我的就對了。
有可能父母為孩子的計畫的確考慮很周到,的確就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孩子避免了一些溝溝坎坎,但是這個過程中,缺乏一點非常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孩子自己對人生的決定權,甚至是知情權,也就是一種「我被看到被尊重」的感覺,常常可以聽到孩子長大了抱怨父母,「如果當初沒聽你的就好了」,可能孩子自主選擇還是會做和父母一樣的決定,但是後一種會少很多不甘心和抱怨。
回到老好人的場景,老好人之所以那麼的好,那麼的犧牲自己,一定程度上是以突破自己的邊界為代價,也有對認同和價值感的需求。兩個人之間的邊界被打破了,你我不分,那麼我們之間很容易互相侵入,你佔用我的時間,我自然而然也需要佔用你的時間,如果一方不能被滿足,那麼平衡也就打破了,離關係的破裂也就不遠了。
無論是親子關係、伴侶關係或是其他關係,人和人之間都是有邊界,各自獨立的,邊界不清往往會傷害到各自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使得關係趨於緊張。
付出背後的控制
願意打破與他人的邊界的人,往往有一種不安全感,與他人相處,別人提出請求,不敢拒絕,害怕別人不高興,得罪人,想想是小事,乾脆答應下來吧。答應一次、兩次,別人就有一種感覺,好像你比較方便也沒什麼事,再有需要就找你了,但是老好人也有自己的事啊,不可能一直做別人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等到不能承受的時候,也就是收穫埋怨的時候,又一次做了好事不討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我們對自己邊界的維護往往是對雙方的保護,保護兩者適當親近而非過度融合,失去自我。當我們不斷為他人付出和改變自己的時候,難以避免的,會帶有期待,這個「期待」是輕柔的說法,如果加劇一點,也可以叫做控制,
「我為你付出,你就要有回報,不一定是現實的回報,至少要理解我吧,至少要感恩吧,至少要肯定我的好意吧,如果這些都沒有,那我的付出多麼的委屈,我的付出多麼不值得!」
失望和沮喪中,隱含的控制甚至攻擊就顯現出來了,即便什麼都不說,我們的潛意識也知道。所以很多人會有一種體驗,和一個特別溫和、特別為別人著想的人在一起,感覺上事事都被照顧,但同時又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