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說我嗎?我做錯什麼了?為什麼我走到哪都會被人針對?」、「怎麼辦,又黑掉了,真想離職…」這是你的心聲嗎?
不管進入哪個團體,你的人際關係好像都上演類似的劇情,遇到的人不是把你當砲灰,就是把你想像成大反派;你總覺得自己跟環境格格不入,容易被人盯上,被迫背著不屬於自己的黑鍋,久而久之,你心裡蒙上陰影,常覺得「總有刁民要害朕」。
你學習記取教訓,試過不同方法,但每次的嘗試就像從這個坑爬起來,結果又踩進另一個坑裡,「之前我總是太快找主管抱怨,一心想要為自己討公道,這此我努力忍了,沒想到主管反過來怪我不早申訴!」,或是「我不再忍氣吞聲,有狀況就盡量直接反映,結果呢?上司站在對方那邊,聽信他的說詞,認為是我態度不佳,是個吃不了苦的人。」你覺得自己選的每一條路都不對,到底該改變自己到什麼程度?才能跟人好好相處。
思喬是個認真做事的人,她用高標準要求自己,勤勉刻苦的工作,遇到職場上的誤會或攻擊,她幾乎都選擇忍氣吞聲,形成容易被欺負和背黑鍋的循環,對她說來說,晤談就是職場人際問題的練習場,心理師就像教練,與她一遍遍演練,如何在誤會與衝突當下,試著緩和自己的焦慮與恐懼,不要先逃避與放棄,看清前因後果,思考好的解決策略,然後嘗試與對方溝通。
互動與經驗的深度連結
有一次思喬被分配加入某個組長的團隊,一起完成新的任務,但是該組長對思喬抱持敵意,口頭指令前後不一,讓人誤會出錯之後,再用暴怒與輕蔑的態度檢討思喬,經過一段時間的忍耐和思考後,思喬試著跟上司反映組長的狀況,沒想到主管對她說:「每個人都有缺點,他是個有創傷的人。」思喬非常錯愕,心裡升起強烈地被拋棄感,職場的互動再次與原生家庭經驗重疊,她彷彿又回到小時候被家人聯合指責的時刻,耳邊響起「錯的不是我們,錯的是妳!」
彼得・沃克在他所著的『第一本負責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提到,有些父母會用攻擊弱勢來抒發自己的痛苦與壓力,被選擇承受最多攻擊的孩子會成為整個家庭的「代罪羔羊」,這種糟糕的養育方式不只會造成某個孩子的創傷,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傷害每一個孩子,繼而養出病態手足競爭。
書裡提到「創傷4F」的概念,描述受創孩子的神經系統為了生存,常會過度使用的四種反應模式:戰(fight)、逃(flight)、僵(freeze)、討好(fawn)。
當一個人總是用攻擊去面對威脅,就是「戰」的反應;當一個人逃跑,或象徵式地過度活躍(好讓自己分心,不用去直面威脅),就是「逃」的反應;如果遇到威脅,總覺得任何努力都無效,就放棄陷入麻木、解離或崩潰,就是「僵」;而「討好」則是遇到威脅時,用取閱或提供幫助的方式,企圖緩和或阻止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