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人搞錯,端午節不只是為了紀念屈原!揭密被誤會多年的節日由來

2023-06-22 06:00

? 人氣

端午節習俗很多,包含吃肉粽。(資料照/顏麟宇攝)

端午節習俗很多,包含吃肉粽。(資料照/顏麟宇攝)

端午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過端午的習俗由來已久,約始於春秋戰國之際,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起源大致有四種說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說源於紀念屈原。南朝梁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粽子之起源,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載龍舟競渡之起源,均謂紀念屈原。

一說源於龍圖騰崇拜。聞一多《端午考》有詳細考證:第一,端午節這個古老的節日,遠在屈原去世以前已經存在;第二,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這兩個主要活動,都與龍相關。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古代吳越民族—一個龍圖騰團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簡言之,一個龍的節日」。

一說源於古代惡日。漢代《史記》、《風俗通義》、《論衡》等書中都有「不舉五月子」之俗的記載。古代民間認為五月是「惡月」、「毒月」,這個月的五日為「惡日」,會發生各種不好的事情。所以,這天人們要喝雄黃酒,貼符,插艾葉等,來驅除邪氣,並且人們還避諱「端五」的說法,稱之為「端午」。

一說端午節源於夏至。夏至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大約在農曆五月中旬,意味著炎炎夏日的到來。南朝梁《荊楚歲時記》載「夏至節日食粽」,可見端午源自夏至的說法也有一定的依據。

以上各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是第一說。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動人詩篇已經深入人心,所以在民俗文化領域,人們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與紀念屈原連繫在一起。端午是中國傳統的「陰曆四節」(春節元旦、夏節端午、秋節中秋、冬節冬至)之一。二〇〇九年九月三十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議並批准將中國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的風俗

端午之際,主要有吃粽子、戴香包、插艾草、纏五色絲等習俗,南方還會舉行龍舟競渡等活動。

相傳吃粽子的習俗與紀念屈原有關。愛國詩人屈原懷揣著亡國的巨大悲痛,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使魚蝦不損傷他的軀體。以後,每到這一天,人們就將裝米的竹筒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表示對屈原的崇敬與懷念。除了筒粽之外,還有用艾葉、葦葉、荷葉來包粽子的,外面用五色絲線捆好。從此,粽子逐漸成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

戴香包、插艾草、纏五色絲等習俗,與驅「五毒」的傳說相關。清代呂種玉的《言鲭·穀雨五毒》中載:「古者青、齊風俗,於穀雨日畫五毒符,圖蠍子、蜈蚣、蛇虺(ㄏㄨㄟˇ,傳說為一種毒蛇)、蜂、蜮(ㄩˋ,傳說為水中的怪物)之狀,各畫一針炙,宣布家戶貼之,以禳(ㄖㄤˊ,祈禱消除)蟲毒。」後人多於端午節在門上貼「五毒圖」。端午節時值初夏,毒蟲漸趨猖獗,此俗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香包(又稱「荷包」、「香囊」,古稱「容臭」)中多裝有艾葉、雄黃、蒼朮等草藥,戴於胸前,亦可驅毒蟲、散濁氣。艾草味辛,是一種芳香化濁的藥物,將其插於門旁,也是為了驅瘟毒、避邪氣。纏五色絲之俗,約始於漢代。五色絲,又稱「朱索」、「百索」、「辟兵繒」、「長命縷」、「續命縷」、「花花繩」等,用五色線編成,纏於兒童手腕、足腕,也可掛於胸前或戴於髮際,民間傳說這樣可以驅趕五色毒龍,確保兒童身體健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