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6:人們對失落具有復原的本能?
許多人確實對失落的適應力較強,對悲傷反應較小,也仍能繼續妥善因應工作、家庭或學校方面的所有要求。還有許多人在沒有任何協助下也能應付得宜。
並非每個人都需要諮商,但有些人確實需要,特別是處理複雜的失落感以及缺乏強大支持系統的人們。
事實:復原力因人而異。有些人也可能很難承受悲傷,甚至還會失能。
悲傷並不一定是令人沮喪的經歷。我常在進行支持小組活動時,詢問成員們是否有想要討論的事。有位叫施薇亞的女士一開始非常遲疑,她開口道:「我想,」然後停頓了一下,接著說:「我覺得自己的狀況比預期要好。」但她似乎也擔心悲傷會突然襲來。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有略少於半數的受訪者相對較少表現出悲傷,甚至在痛失至親之後,還能維持正常作息,研究人員將這些人列為是具有復原力(resilient)的人。
這些韌性較強的悲傷者通常有某些共同特質。例如,他們的生活中較少出現失去(如:死別)的情況,失去也不會接踵而至。具有復原力的悲傷者在遭逢失去之前,心理是健全的。他們具有強大的內在靈性,能提供慰藉與支持。
堅強的悲傷者通常不曾經歷親近者猝逝的情況,也不認為死亡是「可預防的」,亦即他們不認為自己可做些什麼來避免這樣的失去。大多數人也表示,他們若能向逝者道別,就是種莫大的安慰。
對因車禍,甚至中風、心臟病等較突然死亡的死者親友而言,他們多半會想著「如果自己能夠做些什麼,死者是否還會活著?」這種假設性的猜想中,並且深感愧疚。
從悲傷中找到正能量
即使一個人的死因通常不能由我們控制,但我們可以從這些堅強、具有韌性的復原者身上學習到樂觀的心態。他們相信即使是最悲慘的情況,仍能帶給我們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他們認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艾倫的兒子在登山時失足墜崖,意外喪生。雖然艾倫喪子的錐心之痛揮之不去,但有一件事令他感到安慰:他協助安裝的新護欄將可防止類似的悲劇重演。
我們都有成長的能力,能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即使身處創傷中也是如此。
堅強的悲傷者也會試圖對逝者產生正面的回憶,他們表示,久而久之,這些令人感到安慰的回憶會自動浮現。例如,喪夫的施薇亞會到她丈夫生前喜歡的海灘:「我會在腦海中重播一幕幕的往事。一開始我是刻意去做這件事,但沒多久,不論我是在海邊,又或只是看著海灘的照片,我腦海中也會充滿這些溫馨的思緒。」容易情緒失控、惡言相向的人,都有這些共同點!心理諮商師1招讓你的人際關係更順利更多文章
迷思7:久病過世比較容易讓人接受死亡?
這項迷思背後還有許多種隱藏版,例如,「久病不癒讓逝者較難受,但是讓生者比較不會太難過;猝逝讓逝者比較不痛苦,但是讓生者比較難受。」這項迷思是根植於「預期性悲傷」(anticipatory grief)概念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