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性悲傷」是指已預知有人死劫難逃,而為即將失去所愛預先感到悲傷,如此,等到對方真的過世時,我們比較不會震驚,而且也已經完成了部分的悲傷。
事實:不管要面對的是哪種形式的死亡,都是很困難的。
我的一位導師厄爾.格羅爾曼拉比(Rabbi Earl Grollman)過去時常強調,最糟糕的失落就是我們當下正在處理的失落。
不論是長期持續或突然面臨的失去,都會為生者製造不同的難題。突然的失去可能會帶來創傷感,覺得世界不再安全和可預期,也會對失去深感震驚,並且還要面對逝者留下的未竟事務。在長期而緩慢進行的失落中,我們也可能產生矛盾感,一方面等待不可避免的死亡,一方面又冀望能尋求避開死亡的定局。
不論是預期性悲傷或是預期性哀悼,都是一種誤解。我們在逝者生病期間感到悲傷的,通常是與疾病相關的失能,不論是身體或是精神層面。一直要到逝者往生後,我們才會為失去他們而感到悲傷。
作者介紹│肯尼斯J.多卡(Kenneth J. Doka)
國際知名的悲傷輔導與心理治療師。現為新羅歇爾學院研究所老年學教授,並擔任美國安寧療護基金會的高級顧問,以及神職的路德教會牧師。
多卡博士曾在世界各地主講臨終、死亡和喪親之痛,著作多次出現於全國刊物和媒體,例如《時代》雜誌、《華爾街日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深夜新聞節目「夜線」(Nightline)。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面對失去,願意走進悲傷,就能走出傷痛【全新療癒練習版】》(原標題:一定會哭?傷痛必然會痊癒?—關於悲傷的七大迷思)容易情緒失控、惡言相向的人,都有這些共同點!心理諮商師1招讓你的人際關係更順利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李艾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