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講時,曾被問到諸如以下的問題:「我母親的憂鬱會持續多久?」「我兒子生氣的情況會持續多久?」但我們很少一次只經歷一種主要的情緒,我們可能會同時感到憂鬱、生氣和懷疑。人的情緒是錯綜複雜的。
我經常把悲傷形容為雲霄飛車,即使所有的軌道都有高低起伏,但每種雲霄飛車坐起來的感覺都不一樣。在大部分的雲霄飛車中,搭乘時的開端,也就是緩慢爬升到第一個高點時,我們主要感受到的是緊張,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爬升的過程中。悲傷也是如此。這個旅程的開端通常不是最艱辛的部分,我們可能還是會感到震驚。即使是面對久病之人,但當對方的死亡真正來臨時,還是多少會讓人措手不及。
我父親的情況就是這樣。他因為罹患絕症而待在安寧病房,他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我們也都明日,大家全都生活在這種心照不宣的情況下長達好幾個月。我們看到他的生命力日益衰微,但那種緩慢的衰微使我們感到平和與放鬆。他在感恩節不久後離世,但我們原先以為或許他可以撐過耶誕節,結果他在睡夢中逝世,時間是十一月三十日。即使是這樣在意料中的死亡,也讓人感到錯愕。
雖然死亡的定局會令人震驚,但是在人剛過世時,有些因素會對我們的心情產生緩衝作用,像是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像是:得規劃喪禮,確認訃聞和鮮花,送出死亡證明申請書,還有各種文件和報告需要經過審查,這些繁雜的瑣事會讓我們無暇感受悲傷的錐心之痛。另外,親朋好友給予的滿滿關懷,也會在這個初期階段給予我們溫暖和撫慰。
稍後,也許經過一、兩個月,許多人經歷了深沉的悲痛,震驚之情逐漸遠離,與死亡相關的工作也暫告一段落,獲得的支持就會漸漸消失,因為周邊的人們已不再沉湎於過去,生活仍要繼續。我的一位客戶談及她休完喪假後返回工作崗位的第一天,信箱裡沒有任何慰問卡片,語音信箱裡也沒有支持打氣的訊息。她說:「後來我了解,我是孤單的,真的是獨自悲傷。」
還有些低潮則是不可預期的。假期往往很難捱,生日或週年紀念等特殊日子也一樣,尤其是忌日更讓人難受。與季節有關的線索也可能讓你想到逝去的親友,如果你在夏末遭逢親友過世,八月下旬的開學特賣會可能會提醒你的失去。還有些具有意義的特定日子,像是:
「這是我們最後一次帶他到醫院的日子」、「這是她陷入昏迷之前我們交談的最後一天」。
你的悲傷旅程會依你與逝者的關係、你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你感受到的是什麼樣的失去而定。隨著時間流逝,恢復日常的例行活動可能逐漸變得容易,但有些時候則真的很難熬。
可能甚至在失去後的數十年,你仍會悲從中來。對我而言,在喜迎孫兒誕生,未能和我父親分享那個時刻,以及分享孫兒以我的名字來命名的欣喜,我覺得錯失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