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階段的家長,不妨與孩子一起檢視作業或考卷,通常會出現一些共通的錯誤模式。例如粗心大意、題意理解錯誤、對某些公式或定理不夠理解、相關概念混淆、書寫速度過慢,或因考試焦慮而無法正確答題。
有些問題即使去補習,也不一定幫得上忙。因此,在決定補習之前,家長可以陪著孩子,好好把那些不足之處補強,把該訂正之處搞懂;同時,也可以詢問學校老師對孩子讀書學習上的觀察。
國中、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較難,家長不一定看得懂孩子的作業或考卷,但可以透過提問,了解孩子的學習困難在哪裡。例如:「我發現,最近你的數學成績有些退步,是不是遇到困難了?」或「你有發現,問題出在哪裡嗎?」再詢問孩子,打算如何改進。
如果孩子提到上課常聽不懂,回到家怎麼鑽研也無法搞懂,或許可以考慮去補習,聽聽看不同老師的講述方式。有時不是老師教得好不好,就只是適不適合、能不能接受。
但要注意,許多補習班都會超前進度,孩子在補習班聽講過一次之後,常會有一種「我已經全懂了」的錯覺,於是在學校課堂上便漫不經心,或寫別科的作業,錯失在課堂上再次學習的機會。
3:評估適合孩子的補習型態
如果與孩子討論後,決定幫他安排課後補習,接著需要思考,他適合哪種型態的課後補習?是多人的大型補習班或人數少的家教班,還是直接請老師到府與孩子一對一互動。
不同的孩子需要的學習協助不同,如果孩子只是在課堂上聽不懂,那找個教法令孩子容易接受的老師學習,不論班級人多人少都不成問題。但如果孩子的學習困難出在先備知識不足,過去的學習基礎沒打好,那可能就需要選擇人少的家教班,或一對一的指導,以針對個別需求給予適切的協助。
這些考量,最好也能與孩子充分溝通討論,而不是因為聽說某個名師很會教,或多數同學都這樣補習,就把孩子送過去。適合別人的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的孩子。別小看孩子,他們其實有能力分辨,哪些老師認真,哪些偷懶打混;哪些老師的教法聽得懂,哪些會愈聽愈糊塗。父母不妨常常問問孩子的意見,與孩子一起討論什麼樣的補習型態最適合他。
當然,補習班也會指派不少回家作業,常常排擠到做學校作業的時間。怎麼辦呢?
理想的狀況當然是都能完成最好,但若時間真的有限,且兩者的作業內容重複性高,應當以學校老師指派的作業優先完成。若補習班的作業或評量能針對孩子課業不足之處加以補強,那麼當然要求孩子盡量完成。在這過程中,我們需要與孩子討論,並讓他有機會練習規劃自己的讀書時間、安排各項溫書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