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
避險基金通常會使用槓桿,來抵消做空造成報酬減少的淨曝險。舉例來說,零市場曝險會使市場中立型的基金報酬率偏低,槓桿就可以用來提高報酬率。或是再舉例來說,一檔市場中立基金波動性為市場的四分之一,就可以使用三倍槓桿,還能維持比市場更低的波動性。
相對報酬 vs. 絕對報酬目標:
共同基金通常會有一個相對報酬率目標,那就是打敗大盤(像是打敗標普500指數)。當大盤全年跌幅為23%時,跌幅為20%的共同基金仍可自稱「績效超越大盤」。相較之下,避險基金則是有絕對報酬率的目標—不論大盤績效如何,目標是一定要交出正報酬。避險基金經理人無法以大盤下跌為虧損的藉口,因為經理人可以選擇淨做空,並從跌勢中獲利。
績效費用:
共同基金的費用是根據管理資產的規模;避險基金則是有幾個管理費用(每年固定)以及績效費用(某個特定高水位以上固定比例)。通常大部分的管理費用會用來抵消避險基金的營運支出,也就是公司獲利主要是由績效費用所決定。雖然避險基金費用會比共同基金費用高得多,但是以績效為主的費用結構,會讓經理人與投資人的利益一致,並為避險基金吸引最好的經理人人才。當然,高收費也會吸引更多能力中等和能力不佳的經理人,但重點是,能力最好的經理人通常都留在避險基金,而不是共同基金(但這個通則偶爾有顯著的例外,例如:彼得.林區)。
投資組合管理獎金:
共同基金經理人若打造的投資組合績效顯著優於大盤,可能只會領到一點獎金,但如果績效顯著落後大盤,則可能會失業。因此,共同基金經理人傾向基金績效不要出現太劇烈的波動。相較之下,績效獎金讓避險基金經理人有很強的動機創造卓越的績效。此外,許多避險基金經理人會把自己很大一部分的淨資產投資於他們管理的基金,因此他們自己的利益又與投資人更一致。
最低投資金額:
避險基金要求較高的最低投資金額,通常是一百萬美元以上。投資門檻較高表示大部分人無法直接投資一檔避險基金,更不用說建構自己的避險基金投資組合。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投資避險基金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購買投資避險基金的基金,這種基金的最低投資要求通常低得多,而且可以單筆配置不同的避險基金經理人。
對投資人的要求:
共同基金是公開發行的。對美國投資人開放的避險基金則通常設定為有限合夥人制,只對合格投資人(淨值一百萬美元,或是過去兩年內所得二十萬美元者)開放,或是符合條件的投資人(淨值五百萬美元)。接受合格投資人的避險基金只限99位投資人,投資條件更嚴格的避險基金則可以允許499位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