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傳統民俗上,除了過年、端午、中秋等大節日需要拜拜之外,許多人每月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都會祭拜神明或者祖先,不過現代人生活節奏快且繁忙,因此許多人將這類的祭祀活動改為於重要的節日統一祭拜為主,不過若是成長在相對傳統、較注重這類祭祀活動的家庭中,除了按時祭拜之外,還有可能在祭拜之外,額外搭配念經、禮佛儀式、吃素等,至於初一十五為什麼要拜拜?實際的祭祀對象是誰?該在什麼時間祭祀?祭祀時需要準備什麼供品?祭祀的流程是什麼?等相關疑問,小編已經依序整理好囉!讓你一目了然不混亂。
初一十五拜拜攻略!拜拜準備、注意事項整理
初一十五祭祀源起
每個月二次的祭祀活動在傳統習俗稱之為「做牙」,源起於古代買賣之交易,會選擇於初一十五進行彼此買賣,並於交易前後以肉類祭拜神明,以祈求交易得以順利完成,同時也慰勞人們,稱為「互祭」,而隨著時間的推演,「互」一字漸漸改寫成「牙」一字,因此「互祭」也稱為「牙祭」,並且將祭拜的習慣流傳至今,因此至今人們仍保留初一十五為祭拜時間。
另外,也有一個說法是,於習俗上每個月二次的祭拜活動稱為「做牙」,源起為古代戰爭時祭拜軍旗以祈求旗開得勝,因此稱為「牙祭」,而流傳至民間後,祭祀則成為了祈求平安、順利之意。
而隨著世代的變遷,許多祭祀傳統也跟著改變,在這腳步快又緊湊的社會中,人們無法按月進行祭拜時,大多數的人們多會以重大節日為做為主要祭拜的時間。
祭祀的對象
多數人於初一十五祭拜的對象為地基主、神明以及自家祖先,而值得注意的是,初一十五祭拜的是神明,如:土地公;且此時祭拜的對象多指的是自家的土地公、自家的神明,而非地方神明喔!簡單來說初一十五主要都是祭拜「自家」的。
祭祀的時間點
於初一十五在祭拜自家神明與祖先時,建議祭拜時間為「當天中午之前」,不過有時候會遇到當日時間無法配合的狀況,可以提早於前一天晚上的子時祭拜,也就是說可以祭拜的時間為前一天的子時(23:00-01:00)至當天的午時(11:00-13:00);不過有的家庭是每日早晚都會祭拜神明與祖先的,在時間上可不用這麼斤斤計較,以心意為重,在時間真的無法配合時,可以神明與祖先說一聲,保持適度的彈性。
祭拜的順序為何
祭拜時會有地基主、神明以及自家祖先,但流程有先後之分。一定要記得先祭拜完神明,才能祭拜地基主與祖先喔,千萬別搞錯囉!
祭祀時該準備什麼
在祭祀時,人們多會準備下列物品:
鮮花一對
水果
酒或者茶水三杯
餅乾或糖果
金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