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解決困擾前,先核對自己的期待——心理師蔡百祥給家長的心裡話

2023-08-05 12:10

? 人氣

談著談著,蔡百祥的笑聲也透露些許緊張,他所創立的「童伴心理治療所」以兒童諮商與治療為主業,但許多兒童的煩惱都和親子關係有千絲萬縷的糾纏。孩子可塑性強,面對成人卻要格外小心溝通,心理師只能謹慎地、一步步陪著個案家庭接近問題本質。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直接說孩子感到壓力很大,有些家長會不開心,只想要你解決孩子的問題,卻很難接受自己有問題,」他承認,儘管有時可以看出孩子的壓力源就是家長,也不能對家長直白說出真相。

「我們有親子諮商方案,過程中會請家長學習調整期待,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心理師是在幫你想辦法,我跟你是同一邊的——降低小孩對心理師的負面感受,這是首先要做的事。」

「我當然希望家長也能找到焦慮的原因,但我不會一開始就說出來,還是會先從小孩著手,也可以避免家長一直想介入、了解細節。放手跟覺察都需要時間緩衝、練習。」

盡量不評價孩子,才能建立有安全感的溝通時間。(Unsplash)
盡量不評價孩子,才能建立有安全感的溝通時間。(Unsplash)

給家長的自我評估原則

那麼,家長該如何衡量自身期待是否合理呢?蔡百祥也給予了很詳盡的建議,:

  • 核對自身期待的合理性:邀請家長檢視心中那些「應該」「一定要」「不得不」的信念。例如,會對孩子成績感到焦慮,是否出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或彌補自我缺憾?特別建議可跟心理師討論期待的來源,也可以問問同儕經驗,不需多也不需少,參考大約三個人的意見即可。
  • 觀察評估孩子是否有達成父母期待的能力,以及他是否具備方法:孩子感到壓力可能是出於「沒意願」、「沒能力」或「沒方法」,也可能兼而有之。「沒方法」最有機會調整,大部分壓力都源於沒意願或沒能力,容易造成親子衝突。問問孩子的感覺或想法吧。
  • 調整期待:父母不可能對孩子沒有期待,但期待可以是「有彈性的」。例如,若孩子達不到每天考90分,或許可以先降為「偶爾考90分」。如此一來,親子的壓力都有可能緩解。
  • 換個角度:從「理解」孩子的困難開始,而不是「怨懟」孩子的改變。一直去找問題就會看到更多問題,看看孩子有的(能力),而不是聚焦在孩子缺乏的,換角度是能夠練習的。

觀察、紀錄,但不評價

蔡百祥感嘆,親子間的紓壓方式其實很簡單,不一定要出門玩,運動、下廚、日常家務等都很適合培養感情。唯一必要卻常常被忽略的是安全感,建立安全感首要任務就是「不評價孩子的表現」。蔡百祥強調,不評價的互動對孩子就是很棒的紓壓,因為孩子天生會想取得父母認可,只要相處沒壓力就能培養正向關係。

「可以撥出『特別時刻』,這段時間父母跟小孩都要遵守不評價對方的規則,不翻舊帳,中性描述彼此的行為,跟孩子對話時不要一直問問題,全心投入眼前活動,」蔡百祥真誠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世界走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