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五項投身公職的優點,我想大家都會同意。但既然要以職場策略的角度探討,當然也要看看「暗黑的一面」。就個人觀點而言,以上的所有優點其實都來自於同一個基礎(前提假設),那就是「持續穩定」,若公職這行少了「持續穩定」這座基礎,上述一切的優勢將全部消失,這就是為什麼我常跟朋友說,這年頭想要擔任公職,其實是「押很大」的一項賭注!
當公務員真的穩定嗎?專家揭2黑暗面
有意投考公職的人可能是最早察覺出這個世界的多元和變動的一群,他們渴望安定,但又(矛盾地)相信變動的世界裡存在一隅安定的角落,可以供他們歇息到老。這種矛盾心態某種程度可從輿論略知一二。
這幾年民眾對於公務人員相對的高底薪與高福利大肆撻伐,催促政府修法取消各項公教退休福利(如18% 定存),更把經濟不景氣歸咎於政府效能不彰,公務人員尸位素餐,軍公教族群就算不是「全民公敵」也絕對是個好用的「箭靶子」和「出氣筒」。有趣的是,大家罵歸罵,但公職報考人數卻屢創新高,公職補習班生意越做越旺。我自己就聽過一個阿伯邊看社論節目一邊臭罵公務員,一邊又轉頭跟女兒說,妳看看,畢業還是趕快去考個公職比較好!
我特地問了爸媽,他們同事的小孩當中有多高比例也成為公教人員?他們想了好久,才終於想起一位同事的女兒也當了老師。我們都知道不少醫生父母會極盡所能引導他們的小孩也成為醫生,督促他們用功讀書,考不進台灣的醫學院至少也要當小波波(留學波蘭醫學院)。如果當個公務員那麼好,為什麼看不到太多公務員父母積極敦促孩子也去考公職(我父母甚至表達不鼓勵的態度)?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是不是他們身在其中看到了什麼隱憂?或者,如同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們對於自己欠缺的東西(好比安定感)會進行非理性的放大,在這個動盪的時刻,大家都膨脹了「安定感」的價值和重要性?
事實上,從事公職最大的牛肉就是「安定」,但這塊牛肉已經出現腐壞的跡象了!當經濟遲緩,民怨沸騰,往往也是國庫拮据的時候,這時候的政府固然可以推動各項振興經濟方案,但一來未必有效,就算有效也未必立即有感,就算有感也往往要負擔更高的政府支出。另外一個策略便是「增稅」,開什麼玩笑,大家都對政府不滿了還想從老百姓口袋拿錢,這是直接危及政權的手段。所以對政治人物來說,最有效的策略,便是直接削減公務人員的薪資福利,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支出,另一方面可以平息民怨。全國公務人員雖然有數十萬,但仍不能形成主要的輿論,講白一點,就是砍這群人的福利他們也不能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