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年大學畢業到現在,整整七個年頭過去了。
剛畢業時每個人都帶著希望和憂愁離開了校園,覺得前途既模糊又光明,大家都因為選擇或者被選擇走向了一份工作。離開學校三年以內,還看不出來什麼,無非就是誰在公司表現好,多領了一份獎金,或誰馬上將從研究所畢業,正在寫論文。
但是再過幾年,人與人的差距就拉大了。
我周圍的朋友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在企業裡做到中小階層,薪資大概是剛畢業時的三到五倍,生活比較有餘裕,今天看電影吃西餐,明天出國旅行,偶爾也會買名牌包當成是對自己的獎勵。但是這樣的生活不買房還好,一買房就崩潰。買房以後再發生點意外,無異於雪上加霜。
我有個同學在銀行工作,和老公的收入相加,每個月共有十幾萬。養小孩,再還貸款,日子雖然不富裕,但是還算過得不錯。直到有一天,她憂心忡忡地打電話給我,說婆婆疑似罹癌,接下來可能要到北京檢查和治療,手頭有點緊,所以找我借錢救急。
那時候我才發現,她的經濟基礎是很脆弱的。
婆婆是農村人,沒有社會保險,也沒有商業保險,一旦患大病,全家就要一起吃土。
第二類同學比第一類還要差,雖然在社會上混了幾年,但覺得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或者是沒耐心,三十歲之前換了好幾份工作,現在仍然在公司金字塔結構的最底層。
為了多賺錢,有些乾脆放棄了原本看似體面的職位,一直嘗試往新行業裡鑽,有些甚至換到了銷售類崗位等。
第三類則是實現了財務自由。我有個同行,也是我同學,創業三年多,目前公司估算價值有幾十億,每月營收上億元,實現了年少暴富的理想。
創業不是唯一的出路,也有朋友透過合理的職業規劃,從行業小白做到了副總裁,畢業五年,年入百萬。
在和他們聊天的時候,我直觀的感受是前兩種人根本就不懂錢,他們一生為錢所困,不僅打工,有時候還打兩份工,從沒想過自己賺錢的方式有什麼不對。
越發愁賺錢的人,越賺不到錢,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不懂。
可氣的是,人越有錢,就越懂,就越容易有錢。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勃特‧T‧清崎說過這樣一段話:
「學校體系實際上是在教導人們做個窮人,學校永遠不會教你關於錢的問題,學校是教你如何做一個打工的人,或者是醫師、律師、專家,但是從來不談錢。」
所有關於錢的問題,都要留到畢業後自己去主動思考和摸索。
這段話不是批評學校,只是說明了一個事實:學校並不以教會學生賺錢為目的,所以讀了十多年書,對於錢仍然沒有概念。
當然,賺錢不是我們的目的,但是賺錢確實是必備的本領。
所以可以不為了它努力,但是不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