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群眾上街,喊著「你好大,我不怕!」的反媒體壟斷遊行嗎?以及去年激起公民意識抬頭的太陽花學運嗎?這兩個事件中,媒體無疑是關鍵的角色。當社會喊著媒體亂象、記者亂報的同時,《蘋果日報》卻一反過往的腥羶色形象,走出了自己的路。
自2001年壹傳媒進入台灣,改變了整個台灣的媒體生態。提及蘋果二字,也許大家會直接聯想到「腥羶色」。執導《不能戳的秘密》的紀錄片導演李惠仁,這次透過新作《蘋果的滋味》,要打破常人對壹傳媒的刻板印象。
狗仔文化與跟拍,改變記者與受訪者的平衡關係
「黎智英滾出台灣!」這句話,自2001年5月31日,《壹週刊》在台灣的創刊開始便不曾消失。《壹週刊》建立了台灣媒體前所未有的報導型態,也挑戰了新聞採訪的界線。狗仔文化與「跟拍」成為記者採訪的重要手段,有時甚至會以非法的手段,來取得關鍵的新聞素材。偷拍藝人的秘密派對、公開政商名人的日常生活,揭露政商八卦與名流隱私,成為每期週刊的封面故事。
李惠仁的口白是這樣說的:「對政客名人來說,最具殺傷力的不是壹週刊本身,而是固定每周三翻拍雜誌做新聞的電視台。」
蘋果日報來台 最重視讀者反應
2003年《蘋果日報》來台,使四大報系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勁敵。登台兩年後,據AC尼爾森的調查,《蘋果》的閱報率已攀升全國第一,平均每日的銷售量更達57萬份。2006年《大成報》、聯合報系的《民生報》接連停刊、走入歷史,《蘋果》為紙媒帶來的影響可見一斑。
究竟《蘋果》的魅力為何?黎智英說:「讀者愛看什麼,蘋果就給什麼。」在壹傳媒旗下的媒體,皆透過舉辦定期的讀者會,獲得重要的讀者反饋。利用讀者的意見,來作為記者編輯檢討、改善的方針。新聞內容是否吸引讀者,攸關記者編輯的去留。
臥底記者的角色扮演
為了取得更深入的新聞素材,壹傳媒不斷試探台灣新聞的底線。如何直擊民眾好奇的內幕,到特定的場所臥底成為記者的工作之一。記者化身為酒店女郎應徵者,前進夜總會一窺現場,透過欺騙與隱瞞,獲取資料。每一次的臥底,都是一次角色扮演。其實屏除行動危險性,記者也面臨道德上的掙扎,面對親人的不諒解以及欺騙當事人的壓力,要調適心情並不容易。
不過也有臥底記者認為工作上的欺騙,並不是件難事。「要去挖掘一件真相的話,我覺得這是一個必要手段。」Michael表示,這份工作就像是躲在黑暗中打亮一盞燈。
媒體的社會責任不能忘
壹傳媒真的只是一個充滿腥羶色的媒體嗎?事實上,《蘋果》持續製作調查報導,而當頭版為調查新聞時,報紙的銷量狀況並不佳。對此《蘋果》總編輯馬維敏表示,在兼顧利益的同時,媒體對於社會是有責任的,且不可偏廢。他將市場喜好的新聞比喻為麻辣鍋、重口味的食物,「就像我天天吃健康食品是很乏味的,偶爾我也想吃麻辣鍋。」加上《蘋果》不接受關說、置入的束縛,給予記者一定的新聞自主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