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裁能阻止戰爭,還是讓戰爭更激烈?日本二戰侵略啟示:從中國蔓延到太平洋

2024-01-08 10:40

? 人氣

對日本來說,義大利的反制裁措施不僅有防患未然之效,還能夠立即派上用場。就在日本經濟開始撞上發展瓶頸之際,主導財政的大藏省因為高橋遇刺案而愈來愈難以拒絕軍方增加開支的壓力。大規模海外採購於一九三六年展開,造成進口量爆增,經濟過熱與通膨惡化。國內工業管理也無法再置身外貿管控之外。為抑制這類開支,日本政府於一九三七年一月實施外匯管制特許制度。與此同時,日本帝國也成為軍方發展自給自足技術的試驗場。實業家與滿洲國的策劃者招聘法本化工公司(IG Farben)的人員,運用德國燃料氫化科技開發中國東北與朝鮮半島龐大的煤礦資源。到一九三七年夏,支持最終戰爭論的軍官與改革派官僚已準備提出一項謀求全國性自給自足的計畫,希望能獲得國會批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延伸閱讀:七七事變只是偶發意外?郭岱君曝日軍最初想定:前線殺紅眼掉入蔣介石布局

這項計畫因中國境內情勢生變而中斷。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一支日本衛戍部隊在北京西郊的盧溝橋與親蔣介石國民黨的中國軍隊發生衝突。如果日本當時仍是國聯會員國,這次事件應該會是國聯主導談判謀和的絕佳機會。中日雙方都有不少人反對將態勢升高。但在一九三七年七月,反而是中國領導人更擔心局勢拖延下去會往更不利的方向發展。由於日本在中國華北的商業利益不斷擴張,蔣介石擔心萬一這次對日本退讓,未來就更不可能整合群雄割據的華北各路兵馬。七月十日,中國財政部長孔祥熙在華府的一次午餐會中告訴美國國務院,「中國準備與日本打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因為每過去一年,日本就會變得比中國更強一點。」

七月九日,蔣介石下令六個師北上。五天後,日本首相近衛文麿宣布動員。當時日本內部對中國問題的看法極度分裂。支持最終戰爭論的滿洲國軍官主張維持和平,因為這樣才能達到長期自給自足的目標。石原莞爾曾是一九三一年瀋陽事變(九一八事變)的主謀,但他卻在一九三七年反對進一步向中國內陸擴張。他警告日本政府,日本如果繼續深入,中國就會像當年「西班牙對拿破崙一樣.......成為一個無底沼澤」。最後,強硬派與溫和派達成妥協:日本將派遣三個師到華北進行有限的軍事行動,時間不超過三個月,目標為迫使蔣介石求和。

八月間,儘管雙方都沒有正式宣戰,中日戰爭已經全面展開。中國動員五十萬人保衛上海,上海於是淪為惡戰戰場。在西方國家對是否進一步制裁義大利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後,蔣介石認定他不能指望國際聯盟或美國會提供任何援助。他在八月七日告訴部屬,「美國與英國在精神上與我們同在......但如同義大利的事例所示,他們並不可靠。」由於缺乏來自海外的有力經濟援助,蔣介石決定對日本進行全面抗戰,以維護中國的國家存續。儘管如此,他仍舊希望能獲得外援。同樣是在八月,日本海軍為報復中國船隻運送武器給國民黨,以「濫用旗幟」為由對華南海岸展開平時封鎖。日本就在反海盜維和措施的巧立名目下,成為第一個在沒有正式宣戰的戰爭中,使用有組織經濟壓力的非西方國家。日本對中國的這場封鎖一直持續到一九四五年,是二十世紀歷時最久的海上封鎖之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